“我现在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不应该小心翼翼

这是亲子教育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很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绝对的控制,彼时,孩子非常乖巧听话,养育十分省事。到了青春期,这种情况会来个180°大转折。孩子变得嚣张,一意孤行,无所畏惧。换父母变得谨慎、不安、各种看孩子脸色行事。 让人特别诧异,他们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知乎上也曾有一个热议话题,“如何看待父母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高赞回答里,各种回答总结出的结论无非一个:那是因为在他们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在他们面前活得小心翼翼。 中国的家庭,很多都是“家长制”的:父母说一不二,作为孩子只有服从。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懂得尊重孩子;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拥有发言权、选择权,以及一个和父母平等沟通的渠道。 而家庭氛围的差异,就决定了未来亲子模式会不会出现变化。 “家长制”的家庭里,孩子终有一天会和父母身份互换,只不过时间或早或晚;而“平等制”的家庭里,亲子间始终如一地相处着。 造成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因为孩子小心眼,报复心,而是作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尊重、平等、理解,那么他才会真正去践行。 就像网友总结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欺他小,他自然也不欺你老。”2听话的孩子vs听话的父母许多父母从不去思考,也拒绝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要听大人的话? 在一部分人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我生了你。因为你吃我的喝我的。因为你离不开我。因为你没有反抗的能力。 他们放弃了讲道理,而是采取了一种看似简单、有效的方法去“镇压”“制服”孩子——“因为我是大人,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有些家长还会通过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来建立权威,当孩子变得小心翼翼、学会看父母眼色行事时,他们还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管教有方,培养了一个“听话的孩子”。
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里,小马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应该在听取别人的意见下,自己再去体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的听父母、听老师这样单一的服从权威的思维方式。 比告诉他“因为我们是大人,你必须听我的”,更有说服力的东西,是告诉他这些“道理”背后的逻辑。这种平等的、开放的交流,是保证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希望每个父母,都不再以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为骄傲,而是可以去欣赏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过程,有多么精彩。也希望每一对亲子都能将彼此放在平等的位置加以尊重和爱护,在任何阶段都不必小心翼翼,能够放肆幸福。实习编辑 | 曹金果责任编辑 | 陈明记得关注家庭教育之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