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疫情下超长假期“夺走”幼儿的自理能力, 园长给家长这五个小妙招

受疫情影响,今年有了一个超长假期。2个多月的假期里,有多少家长能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这正是幼儿园教师最担心的事情,2个多月的假期,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的习惯是不是都已忘记了?等到开学上幼儿园时,教师又从头进行培养呢?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包括:按照作息时间有规律地起床和入睡,自己吃饭、穿衣服、自己入厕、能收拾自己的玩具......让孩子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那怎么在家怎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这里,我们给家长这五个小妙招,让孩子在家里就能够学会自理!



家长要学会“计划”任何一个假期,家长都要给孩子安排好假期计划,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假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小学阶段以上的学生,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结合学校教师布置的作业自行安排假期计划,那么,幼儿园的孩子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完成假期计划的制定。
家长要学会“鼓励”家长对于幼儿独立完成的事情,不要看成是很简单的事情,理所应当的事情。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会增加幼儿做事情的自信心。如果总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和标准去看待幼儿所做的事情,就会略显得苛刻。
家长要学会“示弱”我们都曾听过一些孩子对妈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妈妈,我来保护你。”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语呢?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可以保护妈妈的。所以,当家长假装“示弱”,很多孩子都会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父母的。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表现出“示弱”的样子,装做不能完成,其实这就是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帮帮助家长完成了这件事情的时候,孩子是非常自豪的。例如:当家长收拾好洗干净的衣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咱们来个比赛,看谁叠的又快又好,在比赛的过程中,家长若故意的“示弱”放慢速度,孩子就有机会“赢”了家长,其实在这种比赛“示弱”的过程中,家长的“不可能”成就了孩子的“可能”。
家长要学会“坚持”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家长朋友们想一想,寒暑假期可不止是21天哦,那么利用寒暑假期来培养孩子的某种行为习惯,是肯定能做到的。也许培养一个习惯需要用21天,但是废掉一个习惯只需要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