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占海燕
春节将至,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走亲访友拜年送祝福。而寒暄问候中,孩子又能否做到大方得体呢?
有的孩子不愿意主动打招呼,看到生人就往爸妈身后躲。有的孩子说话非常不得体,“妈妈,这个叔叔长的好丑啊!”、“阿姨,你可真胖!”……虽说童言无忌,但对方听到后依旧难掩尴尬,嘴上不说,心里着实不快。
对幼儿言语表达的教育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家长们不妨因势利导,抓住节日走亲访友的契机,将孩子说错话的尴尬转化为一次关于礼貌和情商的教育契机。那么我们就需要先来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出现了上述的行为呢?
首先,孩子不愿意叫人,往往被家长认为没有礼貌。礼貌是基于日常的学习和培养,而就孩子身心发展阶段而言,这也和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关。3岁左右的孩子便逐步有了自我意识,也就是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做的事情,同时也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人。那么回避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就顺理成章。这里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假如孩子没有叫人,家长便说教孩子做的不对、不礼貌,那么在孩子就会把不主动叫人和“妈妈的不满”、“我是不礼貌的孩子”这样的情绪和想法联系起来。这种不好的体验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回避叫人,而妈妈也会一直不满下去。
其实家长不妨适时提醒,比如,可以事先与孩子说好,“待会儿见到外公外婆时要打招呼,这表示我们来给二老拜年了。外公外婆也会很开心,觉得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其实和去幼儿园跟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是一样的。”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害羞,不愿意叫人,平日里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启发孩子。比如,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在游戏中关注那些与人打招呼的礼貌行为。或者在绘本阅读中,注意小动物们之间打招呼的礼貌行为,并适时告诉孩子也可以这样做。
但如果孩子真的非常不愿意叫人,不愿意打招呼,父母则应该尊重和接纳孩子现在的状态。不要强求,要求孩子一定要怎么样。强行的要求反而会让孩子对与人打招呼产生压力和情绪。
其次,孩子乱说话,往往被家长认为不懂事。然而,孩子的直言不讳和其自身言语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关。4岁前后是孩子言语表达从外部到内部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孩子在4岁之前,言语表达是具有情境性的,即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有太多心理活动的过程。他们不会去想,“我觉得这个叔叔长的有点丑,但如果我直接说出来的话,他可能会不高兴。”而内部言语的发展则是要在4岁之后,即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说了这句话,会不会得罪人。
那么,家长如何在这类社交场合,抓住机会启发、引导孩子得体地表达呢?不妨借鉴以下三点:
➀停止强化类似言语行为,并让孩子承担自己说错话的责任。孩子通常不知道自己无畏的言语表达代表着什么,只根据成人的行为反应来确定自己是不是要继续之前的行为。针对孩子的“童言”,大人往往会有过渡的反应,比如大笑,逗孩子说更多。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刚刚的行为很有趣,对吸引大人注意力很有用,则会增加使用类似言语的频率。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及时将孩子拉到一边,用正式地语气告诉孩子刚才那样说是不对的,并教孩子换位思考“如果别人这样说你,你会怎么想呢?”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的言语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消极的感受和伤害。可以让孩子主动去道歉,妈妈在孩子背后默默支持,告诉孩子知错能改,自己承担责任就还是好孩子。
➁ 培养孩子学会赞美别人。这一点的培养需要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积累和引导。一个人拥有温柔待人的能力,必定是自己曾被人温柔的对待过。家长希望孩子是一个会赞美别人的人,首先需要学会赞美孩子,赞美自己的伴侣。
这里需要注意:十句笼统的“你很棒!”比不上一句具体的表扬。“你今天帮爸爸倒了水,还帮妈妈扔了果皮垃圾,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这样具体的赞美,会让孩子将自己与具体而正向的词联结起来。在赞美的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也会从生活事件中看到别人的闪光点,逐渐学会赞美别人。
➂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尽量避免在孩子的面前抱怨工作或生活,说别人的坏话或者说粗话。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家长时常要提醒自己的。希望孩子怎么做,自己需要先做到。节日会客,接人待物,要想孩子的表现得体大方,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突击教会的。高情商、高素质,要靠父母平日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