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硅谷出了个新闻:全球第一家幼儿AI学校成立了!你孩子上不上得了哈佛,就看能不能来这学校了!
宣传语句句直指人心:
孩子可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如何证明你在乎他们?
承认吧,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可太难了!可孩子该如何脱颖而出?
学单簧管已经没什么用了,但如果我们告诉你,深度学习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
如今是STEAM教育和AI学习的天下!让孩子出人头地的最好途径,就是做深度学习的创造者、影响者和思考者!
看到这里,无数家长紧张了,别的孩子都在学AI,我家孩子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学校网站还推出了各种深度学习的亲子套餐,什么宝宝学的Keras,还有妈妈和宝宝一起学的MXNet,爸爸和宝宝学的PyTorch,都是时下热门的编程课。
看着这一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名词,分分钟不明觉厉!
按照官方说法,这些都是针对5岁左右幼儿开设的编程框架课,只要3个月左右,宝宝智力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看到这里,不少湾区家长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迫不及待要给孩子报名。
不过,就付款前一秒,有些人注意到了页面最下小字,这才恍然大悟这个高大上的AI学校是在搞笑的!原来设计者纯是为了嘲讽那些望子成龙的精英家长,为了孩子的成功,不惜一切代价。
被骗了的家长表示:我差点就信了……
虽然AI学校只是一次乌龙事件,却多少反应了美国父母们的心态: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些年来“精英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大家最绕不开的词。但其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一点上,别管是美国中国,全世界的父母其实都是一样的。
择校
择校这事,中国父母从幼儿园起就抓起,公立不行上私立,私立还觉得不高级,那就得上国际学校。学区房价格疯涨,一些城市胡同弄堂里的老房子售价上百万,照样有人抢着要。
在香港的部分私立名校,则面向家长发行“债券”,其实就是变相收取择校费。例如著名的国际学校启历学校,发行的债券竟达1000万港元(约人民币806万元)!
中国父母也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费尽心机,美国父母更是挠破头皮。在美国从幼儿园起,择校就要面试,先是一堆繁琐申请手续,考核标准从孩子的资质,一直到父母的身家背景。
纽约一家私立学校申请手续(图源:browning)
经典美剧《摩登家庭》里就有一幕,Mitchell和Cam两夫夫费尽心机,就为让女儿Lily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后在父母背景上惨输给一对拉拉夫妻)……
其实,如果家长能为学校捐献一笔数额不菲的赞助费,上学当然不是难事。但是这笔赞助费,可不是普通中产能负担得起……
课外辅导
许多中国孩子,从记事起就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奔波,下课周末不是在去奥数班,就是学舞蹈,晚上还得练钢琴写书法。孩子辛苦,父母也疲惫,微博上曾有位妈妈晒出自家孩子的补习班费用,6岁以前已经花费27万元……
(图源:微博)
但你以为只有中国孩子才上辅导班,那就错了,美国的父母也没闲着!孩子参与的兴趣班,背后是父母间的鄙视链:马术班鄙视机器人班,机器人班鄙视乐器班……
为幼龄儿童开办的马术班(图源:netmums)
陪读父母
现在精英教育还要求增加亲子互动,不管是语数外还是乐器体育班,常常都少不了家长陪伴。有些家长害怕孩子落后,自己学得比孩子还认真,回家手把手继续辅导。(于是有时候孩子没学会,家长倒习得一身吹拉弹唱的本事……
在美国也一样,很多学校将亲子互动纳入考核体系中,学生的演出、运动会,都会邀请家长参加。课外亲子活动更是五花八门,如果家有全职爸爸/妈妈还能应付,双双都在拼事业的父母可就要发愁了……
(图源:kelvingroveprimaryschool)
横向看下来,真是全世界家长都一样了,为了孩子能够不输给别家。而家长们之所以如此倾尽全力,很多程度上是很多人都相信:教育是实现阶级流动的敲门砖。
一直以来,美国梦兜售的景象是:穷小子通过自身奋斗,走上人生巅峰,赢取白富美。而中国人自古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寒门出贵子”的故事也不在少数。
《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对“美国梦”的诠释
这让无数父母或者孩子个人,希望通过教育飞跃阶级,攀爬到金字塔的顶端。
根据瑞信财富的报告,中产阶级的定义为年收入在5-50万美元(人民币31.6-316万元)的成年人。有研究发现,中国的中高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21%,而美国将近50%,日本超过60%。和美国日本相比,中国的中产阶级处于一个上升扩大阶段,仍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于是,无数家长们挤破了脑袋,砸锅卖铁,也要给小孩提供自己没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希望孩子日后能考上名校,走上人生巅峰,实现财富自由的梦想。
(图源:hrmagazine)
教育带给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和压力,在补习竞争愈演愈烈的时,背后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关注。“减负”这口号,在这几年可以说是越喊越让人困惑。
前不久,杭州市某区就出了新的“减负”规定——小学生作业超过9点还没写完,初中生超过10点,就可以不写。这项规定招来不少质疑,有家长公然反对:“你们都去减负吧,谁也别让我孩子减”。还有人甚至喊出:“减负是让穷人更穷,限制阶级流动的骗局。”
焦虑家长们反对“减负”,其实也情有可原,毕竟邻国日本就给我们提供过一个让人害怕的实例。
日本在2002年就出台了“宽松教育”政策(ゆとり教育),提倡人性教育,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学习时间也需严格遵守双休日,不得补课。
结果没过几年,宽松教育就狠狠打了官方的脸。在国际测试PISA中,日本的排名从2000年的数学第二,科学第二,阅读第八,大幅下滑,在2003年数学变成第六,阅读变成第十四……
(图源:wikipedia)
更糟的是,因为政府只能监管公立学校,付得起私立学校高昂学费的精英家庭,则投入更多的金钱、精力在孩子的综合素质上,而普通家庭连支付补习班的费用都感到吃力…
于是吃了“减负”亏的只有普通家庭,阶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接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一代,也被称为“宽松世代”。他们走入社会,也被媒体批评“没有责任感”,不靠谱。
“减负”政策引来一片骂声后,日本不得不改革,从2008年起,小学课本厚度增加25%;到2016年,“宽松教育”全面结束。
一个残酷的现实,据Brookings一项调查显示,孩子的收入和父母的收入呈现一定相关:父母是高收入人士,孩子收入高的可能性更大。
(图源:brookings)
阶级流动在当下社会,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是充满了一路艰难的道路。在现阶段,尽一切可能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以个人努力实现阶层的突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实际可靠的方法。
保证孩子们能在学习和娱乐中取得平衡很重要,但如果只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文章,比如规定减少作业量,这多少有些杯水车薪。
如何均衡教育资源,让每个人都能有竞争的入场券才是一场持久战。让人人都有比赛的机会,才有言说公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