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父母教育儿童的义务写进宪法,也就只有这个国家了…

作者:海外眼 03-28阅读:4003次

来源:公众号【海外眼】

不是随随便便都可以为人父母的,有些父母是不是应该持证上岗?

最近,海外君在网上看到一个妹子的的亲身经历,惊出了一身冷汗:

亲戚家的熊孩子,把怀孕四个月的嫂子猛推下沙发,还不以为然地说:“我就想看推倒她会不会流产!”

幸好妹子眼疾手快,一个双脚跪地,一把扶住了正要摔倒的孕妇。

如果这位妹子没有及时拉住怀孕的嫂子,不敢想象后果会是怎么样?

现如今,“熊孩子”的恶作剧真的越来越升级了:

去你家做客时,弄断你梳妆台上的口红,摔碎了粉饼,倒掉了乳液,“不小心”毁坏了你珍藏的手办;

因为不让其玩王者荣耀,还可以连划小区地下车库里的29辆私家车;

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耍赖撒泼地非要得到,得不到就闹脾气;

因为好奇,可以把火腿肠放进塑料瓶,让来进食的流浪狗卡在瓶口活活憋死;

随地大小便,甚至还故意对着电梯按钮肆无忌惮地撒尿……

这些灾难现场带来的危害,自不必说。背后折射出的教育缺失,却发人深省。

良好教养的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熊孩子往往都有一个疏于管教、不负责任的父母。“惯子如杀子”,正是家长的无限度宠溺、放任,把孩子推向了深渊,成了人人侧目的败类。

更可悲的是,不仅家长不舍得管孩子,现在学校里老师也不敢管,旁人更不方便管,于是,“熊孩子”就成了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富裕了,教育却没有跟上物质生活提高的脚步。从某种意义上说,"重智育、轻德育"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

那么,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强国德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重视完整人格的培养

一位生活在德国的华人曾描述了这样一幕:

一次,在距姐姐家不远处的草坪上,一个年纪稍大的德国男孩儿凭借武力抢了另一个小男孩儿的玩具,结果恰好被自己父亲看到了。

大男孩儿的父亲对儿子说:“莱昂,赶快将玩具还给亚历山大,并向他道歉!”叫莱昂的男孩儿不依。父亲又说:“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去向亚历山大道歉了!”过了一会儿,这位父亲果然认真地将玩具交还给小男孩儿,并代儿子向他道了歉。

可以看出,德国人很注重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德国人深深相信,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

德国早在魏玛宪法时代,便对父母教育权加以规范:“教育身心健全、并能适应社会的子女,为父母之最高义务,亦为其自然权利,国家组织应监督其实行”。

二战后,德国基本法第六条第二项规定:抚育与教育子女为父母之自然权利与首要义务。

换句话说,在德国,教育不好子女,这种首要义务你都履行不好,还有什么权利做父母?

德国人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情感关系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础。

“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在德国人的心中,家庭的地位很高。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们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骑着车去野外……

而德国父母的陪伴并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规则,教孩子整理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陪伴的一部分。所以6岁的孩子就已经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了。

德国中小学校不是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所以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人都有义务教育别人的孩子

在德国,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的层面。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一份责任,这个下一代不单指自己的孩子,而是社会所有的孩子。

这里有一个典型事例:

一次,我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德国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

小孩回答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果然不一会,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

德国朋友继续问道:“有执照吗?”(德国规定钓鱼要有执照的)

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有呢,你看。”

“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德国规定钓鱼要有尺子,钓上来的鱼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带了带了。”两个孩又连忙掏出尺子来。

“哦。”于是德国朋友就走开了。

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管那么多,“那两个是你家亲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认识他们。”

“什么?不认识?怎么可能呢?那人家干嘛要听你管教?”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德国朋友淡淡地说着。

重承诺的契约精神

德国有句谚语——Ein Mann, ein Wort(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被德国人看的很重,人不能轻易许诺,许诺后就要遵守约定,答应过的事,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

在德国生活,恐怕遇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Termin(预约)了,看医生要Termin,约老师见面要Termin,去管理部门办事也要Termin,而Termin定下的日期,双方都会严格遵守,即使有更改,也会提前告知。

这种重视承诺的品质,就是德国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对父母、对同伴,对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

德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德国人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跟自重与尊重别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德国人再富也要穷孩子

很多德国孩子出生后,父母就给孩子开立一个银行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树立勤俭的金钱观,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很多德国城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都有一项必修课:到一个贫穷的国家或地区过上一段艰苦的生活,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

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利用假期前往南美、非洲等地的德国中小学生,他们不是出国旅游,也不是勤工俭学,而是自己掏钱“买苦吃”。因为活动的一切费用均个人负担。

虽然德国早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

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

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很多德国富豪认为,如果让子女轻易继承到巨额财富,并不是什么好事,而选择把绝大部分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

蒂姆·海因茨是拥有10亿欧元资产的德国某运输公司董事长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个月只能从父母的财产托管机构得到最低的收入。

对此,蒂姆表示:“父母的钱,我无权拥有,也不想拥有。父母把钱用在社会需要的地方,不用在我们的享乐上,这是明智的。父母给我们留下了奋斗的机会。有一天,我也会通过奋斗拥有自己的财产,获得如同父母一样成功的喜悦。”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段话同样适用。

本文来源海外眼,更多海外资讯请及时关注海外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