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了亲子阅读的方法后,很多妈妈表示:“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但是,却总要听很多遍同样的故事。”于是,日常对话变成了这样:
“宝贝,这本书咱们已经读过5遍了,你要不要考虑换一本?”
“不要,我就想看这本!”
相信很多妈妈都曾遇到过相似的场景。那么,为什么孩子有时会对同一本书情有独钟?我们又该如何指导呢?
为什么孩子会反复读同一本书?
1、对这本书有特别的偏好
很多绘本,不仅色彩鲜艳、画面丰富,而且角色生动有趣,故事情节出人意料。还有的读物里面有些“小机关”,配以 “翻翻”“拉拉”“立体”的页面设计,能增强孩子与书本的互动:比如《星星的故事》,把科普书做的趣味好玩,很能吸引孩子多看两眼的兴趣。
2、希望父母更多的陪伴
平日里忙于工作,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也许只有在读书的时候孩子才能以相互偎依的姿势静静地感受爸爸妈妈的爱意。于是,读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倾听爸爸亲切的声音,感受妈妈怀抱的温暖。
有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她都会拿出《猜猜我有多爱你》让我读给她听。这本书对于她来说没有挑战,并且我和她爸爸都陪她读过好几遍,但是那一次她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吗?因为我喜欢妈妈每次读的时候都会抱着我说‘我爱你’”。
当我们发现孩子需要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我们的陪伴,我们也要反思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给予孩子的关注和接触是否太少。
3、孩子还不理解内容
孩子反复阅读一本书,也有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关系没有看明白,于是他会问我们,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孩子毕竟存在误差,所以,当他们不能从我们这里得到满意的解答时,他就会一遍遍的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比如之前孩子看《你笑起来可爱极了》,看到袋鼠妈妈把干树叶抛到空中时,就问我:“为什么要她要把这么做呀?”我就回答她:“她可能想让小袋鼠开心”,但是孩子对我的答案并不满意,她就一遍遍的看故事想。
当孩子反复读同一本书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不需要过于“焦虑”,急于求成地给他塞一些新的知识,可以试试从这3个方面加以引导,给予孩子丰富有趣的阅读体验。
1、用实地探索丰富阅读体验
孩子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在孩子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事物,拓展他们的相关经验。
比如我孩子在阅读《蚯蚓的日记》时,我就会和她一起去小区泥土里寻找蚯蚓,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身体结构、活动过程;在看完《一园青菜成了精》后,我去买菜的时候,就会和她一起观察各种蔬菜的特征。
这些探索式体验丰富了她对蚯蚓、青菜的经验,也让她在再次翻开这两本绘本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2、参与讨论,偶尔来点小“辩论”
讨论能够帮助孩子梳理故事的情节、线索,非常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与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会辩论,也会续编故事。
比如读完《三只小猪》后,我们两人一人支持小猪队,一人站在大灰狼的立场,讨论究竟是谁的错;读完《一园青菜成了精》后,我们会一起续编“菜园子恢复清净”后发生的故事。讨论过程中,我为孩子的想象感到惊喜,孩子也非常积极参与讨论中,阅读的兴致更浓了。
3、与孩子的兴趣相结合
比如孩子近期突然对恐龙产生了无限热爱,就可以多给他看恐龙绘本。比如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就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和孩子尝试分角色把故事演出来。通过游戏的方式对角色的声音、动作、表情进行演绎,这些多感官的经验更能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角色,此外,还可以通过绘画、自制观察日记、折纸等等一些有趣的方式增加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一件内化感受的事,过于追求阅读的数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浅尝辄止。当孩子反复读同一本书时,我们不必为孩子“迷恋一本书,放弃一堆书”而感到担忧。比阅读数量更重要的是他能从书中获得成长,在阅读中进行生命的自我找寻。那样,他将不断唤醒心中的内动力,最终成为一个人格独立而又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