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的肚子装着我,那我是从哪里出来的?”
“爸爸,男生和女生亲嘴会怀孕吗?”
......
这些问题是单位同事的儿子对父亲的提问,在他的眼里,父亲不仅是救死扶伤的“超人”,还是可以帮他解答所有问题的“百科全书”。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孩子面前你能解释清楚吗?是转移话题式的敷衍还是转弯抹角的遮掩?面对一个学龄前孩子的提问,我的同事毫不避讳的从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的区别,男女爱情、性常识及精子和卵子结合等方面给自己孩子解释。我们先撇去那些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一个5岁孩子谈论有关性方面的东西,这样的回答你们会接受吗?
儿童被性侵,平均每天1.21起
这是2018年中国性学会提供的数据。有调查显示:2016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433起(受害人778),平均每天1.21起,同比增长近三成;而根据国际惯例:每一次曝光的儿童性侵背后,起码还有7起未得到曝光的案件。当性侵儿童事件被大众知晓后,大多会有这样的结局:对于被侵害人的怜悯,对性侵者的憎恨和唾弃。可我们是否曾想过,发生这样的事情到底是谁的错?作为父母、老师真的能撇清干系吗?
性教育、性知识的缺乏
除了青少年被性侵,还有性传染性疾病,人流的增多等,这些不良的性行为都和中小学生性教育的缺乏有关。而我国性学的学科建设不足,起步比较晚。中国性心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比较薄弱。我们注意到现在许多人对于性的理解有偏见,比如过度关注性的生育功能和忽略了性在亲密关系中的作用,现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离婚率毕竟50%,很多80、90后的年轻人选择单身的同时又压抑自己的性冲动,过着焦虑矛盾的生活。要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防止性侵害的教育,要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确保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加强性教育,国家政策出手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安全,有效预防性侵害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教督厅函〔2018〕9号),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预防性侵安全教育、教职员工队伍管理、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预防性侵协同机制构建、学校安全督导检查等方面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安全和谐稳定,保障学生安全。
面对孩子,我们应该这样做
生活中父母应该扮演主要角色,在合适的环境、适当的时候,对性知识进行健康的宣教。
学校、机构组织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班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微博、微信、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
要通过案例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学生自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教育学生特别是女生提高警觉,离家时告知父母出行情况,尽量避免外出独行;
牢记父母电话和报警电话,掌握基本安全常识,主动远离危险环境。
要确保预防性侵害教育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重点对小学学生、留守学生、寄宿学生、乡镇农村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加强宣传教育。
和孩子谈性,不怕早熟吗
这样的问题,我的同事是这样理解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之广,途径之多。作为父母如果今天不去引导解释,那么明天就可能从其他途径了解。越是神秘的事情,越容易激起他们的好奇之心,更容易走上歧途;和他们介绍不良性行为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的伤害;性传播疾病对身体的危害;告知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重视爱情、婚姻及家庭;不要以严肃、正式的态度进行告知,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之下进行引导性宣教;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