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有些父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来咨询,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心不在焉,带他旅行也只是走马观花,或者就是一直玩手机,拍拍照,写不出啥感想,各科成绩也都是中不溜秋,不上不下,是不是有啥问题?为什么隔壁老张家的孙子,稍微出去转转,就能写下洋洋洒洒的游记,细节入微,感人肺腑,差别这么大,我们的教育究竟在哪里出了问题?
回复:
谢谢这位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我不清楚您的孩子究竟有多大,但从写作这个细节来看,应该是小学、初中这个年段吧,这个年龄段的父母常常纠结于一些细节对比,然后感到焦虑。
孩子经历同样的环境,但有不一样的感悟,这里面很可能是一个能力:观察力的差异。
幼儿时期的孩子总是很好奇,对很多事物的观察力也很强。说话、走路无一不是通过好奇的观察得来。但是,当孩子进入到学校之后,爸爸妈妈开始为孩子的成绩而心烦,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能够表现出众,于是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不如别人聪明?
其实,观察力是孩子智慧的门户。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中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观察力是什么呢?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观察开始。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既是教师的任务,也是爸爸妈妈的任务。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明确观察目的。
在家里或外出,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父母与孩子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经常这样做,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明确观察目的,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孩子在心里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另一层是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如何培养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的能力。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先是观察父母怎样做,然后自己一边学着帮,一边观察。学会了做饭,也提高了观察力。
有的父母支持、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有的还写观察日记,不断给以指导。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有兴趣,又有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
指导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或分解)观察,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观察能力是孩子的一个元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天赋性,例如一个多动感的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者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当然也缺乏深刻的观察能力。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智力正常、行为正常的孩子,如果通过后天的观察力训练,注重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上父母有意识,并且拥有合适的心态,孩子的观察能力一定可以提升,并且更好的促进他的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