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特教崔学鸿:成功的家庭教育从赏识开始,六招掌握赏识的原则

作者:娱粥道 09-08阅读:4644次

全国特教崔学鸿:成功的家庭教育从赏识开始,六招掌握赏识的原则

五柳聊教育 2017-09-06 15:07

崔学鸿

特级教师,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总校校长,全国教育创新杰出校长、广东省名校长、深圳市十佳校长、深圳市首批教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

对话缘起

他起步于村小教师,曾十分向往城市的学校。他的愿望在走上讲台后的十数年中一一实现,不但一路走进了城市的重点学校,还成为“骨干教师”、副校长、校长,直到从小学走进大学,成为内地一所大学的副院长。

2005年,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院长的职位和处级干部身份,奔赴深圳,筹建一所普通的小学。他说:“这是我的选择,决不后悔。虽然在大学职称、待遇会升得快,但我对小学的情结无法化解。我的根在小学,我爱孩子,我离不开孩子们。”

他的新学校成为孩子们涂鸦的乐园,过道、走廊以及他和老师们的办公室,都挂满了孩子们色彩缤纷的作品。他说整个校园只有一幅成人的作品,就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伴侣》。那是一幅抽象之作,画上只有两笔流动的色块:红与绿。

他说这两种颜色正好代表了他对教育的全部理解和追求:红色代表爱的暖流,而绿色则体现了呵护生命、激发生命活力、焕发生命光彩的教育内容。他和教师们就一直在交织着这两种色彩的大道上,幸福地奔跑。

崔学鸿:人们常说:“教育没有爱不行”。我要再加上两句: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爱是抽象的,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爱,再神圣也没用。因此,我对我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要求:找到施爱的方法和艺术,把对学生的爱具体化,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老师的爱。这份爱则包涵了理解、接纳、尊重、信任、赞赏、激励、宽容、提醒等等,我把这一切归纳为“赏识教育”。

儿童:渴望赏识

“人性中最本质的期望是要得到赞赏。”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如是说。

人人渴望赏识,儿童更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认为:“每个儿童的成就动机都包含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三个部分。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最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赞许。”上学之后,学生往往把老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到了儿童后期特别是青春期,附属驱力会逐渐减弱,从渴望获得家长的认可转向期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小学女教师头上的发卡,往往会引发低年级女生的争相模仿,但是到了初、高中,就很少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儿童早期附属驱力的巨大作用。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附属驱力会逐渐减弱,但是,初、高中学生甚至包括成年人都是非常渴望赏识,不同的只是儿童早期的附属驱力特别强、表现更明显而已。所以,孩子们都需要赏识,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特别需要赏识。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如果我有一天做了老师,就想干一件事,就是拿着花名册转着圈表扬班里的孩子。我认为教育孩子的秘诀就五个字:往死里夸他!”尽管这个表述有些夸张,但却肯定了赏识的作用,虽然“夸奖”并不能完全代表“赏识”。

现在打开网页,这样的案例俯拾皆是。2012年一位吴先生,因为被老师告知,在读初二的儿子调皮,气急之下,他朝儿子腹部猛踢一脚,结果几个小时后儿子昏迷,才发现儿子脾脏已破裂;2010年5月14日,一个六年级学生自杀后,写了一份遗书,称“老师对我这么严是为我好,祝老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还曾有校长把孩子的耳朵扭掉了一小块……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如果这些仅仅是一些个案 ,我们来看一项调查很是发人深思。这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老师说自己很爱学生,可是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却仅有10%的学生称自感受到了老师的爱。

是这些老师说谎吗?根据我的体会,90%以上甚至更多的老师是爱孩子的,家长就更不用说。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爱孩子,而孩子们并不“领情”呢?是孩子还不理解什么是爱吗?当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和老师们缺乏爱的艺术——不知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从而把爱转化成促进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动力。

所以说,教育没有爱不行,教育仅有爱不够,教育还需有爱的艺术;教育爱的艺术就是把爱具体化,让孩子们切切实实感受得到。

什么是“爱的艺术”?我们且不作理论的探讨,下面举一个生活中例子来说明什么叫“把爱具体化”——

孩子不爱吃蔬菜怎么办?和孩子说吃蔬菜的重要性有用吗?逼孩子吃好吗?

有位聪明的妈妈,她买来胡萝卜和青菜,榨成红色和绿色的汁分别和出红色和绿色的面团,包出了彩色的饺子。孩子看见彩色的饺子食欲大增,孩子愉快地吃下了这些彩色的饺子不就主动地被妈妈“爱”了吗?

这位妈妈 “把爱具体化”的行动,就是高超的“爱的艺术”,因为她对孩子的爱被孩子主动愉快地接受、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