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很多孩子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吐奶。
记得小小包还小的时候吐奶特别严重,几乎是吃完直接就要吐,再不就过上半小时再吐。
那时候还很担心他营养会不会吸收不进去、身体是不是出状况了,害怕他半夜突然吐奶被呛到。
因为他经常是嘴巴和鼻子同时喷奶,最严重的一次,呛奶呛到满脸通红!
哎,真的是吓死我了!那感受恐怕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可能很多妞们跟我当时一样有各种担心,别怕,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吐奶这事。
1
宝宝为什么会吐奶?
噗~又吐了老娘一脸......
这样的场景有没有很熟悉?小小包出院没几天,我抱着她换姿势,技术没到位,刚折腾完他直接吐了我一身:从脖子顺着往下流......
那个猝不及防啊!
很多妈妈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吐奶?
◉ 其一,生理性原因。
刚出生的宝宝,胃是横着的,没有大人的倾斜度大,容易发生吐奶。
宝宝的胃容量很小:刚出生一两天是5-13ml,3-6天30-60ml,7天到6个月60-90ml,很容易“满溢”。
胃部与食管、肠道的连接处各有一道“门”:贲门和幽门。因为贲门肌肉发育没有幽门处完善,宝宝的贲门松而幽门紧(胃部的入口松但出口紧)。当胃里有气体时,走肠道排气难,自然就会往上反了,连带着奶水也出来了,这样就导致吐奶。
◉其二,后天因素。
喂太多、喂奶频,吃奶量大大超过了胃容量,就容易吐奶。
胃里进入太多空气也会导致吐奶,比如说宝宝吃奶前哭闹,吃的时候又太急了;小宝宝衔乳姿势不对;刚吃完就打挺乱动;奶粉喂养时,奶嘴太大。
刚吃完奶给宝宝换尿不湿、帮宝宝翻身、频繁更换抱姿,压迫到宝宝胃部,引起吐奶。
1岁以内的宝宝吐奶是很普遍的,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给身体造成不适。而且这种情况在6个月时就会减轻,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吐到1岁以后。
如果发现宝宝吐完奶还笑呵呵的,那就尽管放心好了!
2
我们可以这样做!
尽管吐奶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完全避免它很难,但我们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缓解吐奶:
◉喂养要得当
很多时候喂养得当,宝宝吐奶就会缓解,比如说避免过度喂养、减少吸入空气:
在宝宝饿急眼前就喂他,避免宝宝吃太多、吃太快;
喂奶时尽量采用抱姿,使宝宝身体倾斜45度左右,可以借助外力来实现,比如说单脚踩矮点的板凳;
宝宝的胃容量很小,不用担心他吃不饱,强喂就更没必要了;
奶粉喂养的话,奶嘴大小一定要选择适合宝宝月龄的。
◉ 护理有技巧
看着宝宝吐奶,是不是很糟心?
别急!养娃就是场“通关游戏”,咱得不停地解锁新“技能”:
每次喂奶前换好尿不湿,要是宝宝性子急,等不及换完才开吃,那尽可能减少提起宝宝腿换尿不湿的次数吧;
喂奶后拍拍嗝,可以是竖着抱起宝宝,让宝宝趴在妈妈肩膀上,也可以是宝宝坐或趴在妈妈腿上,然后用空掌心轻拍宝宝背部,帮助宝宝打嗝;
拍嗝后,别急着让宝宝平躺,先右侧卧30分钟,再帮宝宝翻身平躺。如果还是不能缓解吐奶,把宝宝上半身整体抬高,原理参照医院里可调节倾斜度的婴儿床,使宝宝气更顺;
宝宝刚吃完奶,别抱得太紧或总换姿势,不去逗孩子玩,以免压迫到肠胃,硬把胃里的粮食“挤出来”。
3
这些情形要重视!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提到:
“了解正常吐奶和真正的呕吐之间的差别非常重要。大部分婴儿甚至不会注意到自己吐奶,呕吐则不然,因为反应更加强烈。”
什么意思呢?
有些因喂养困难或疾病引起的呕吐跟吐奶很像,同样会在宝宝还小时出现,但因为这样的呕吐会给宝宝带来痛苦和不适,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病理性的胃食管返流,跟多次反复吐奶损伤食管黏膜有关。一般,宝宝比较烦躁、易怒、不爱吃饭,必要时挂个儿童消化科看看。
胃肠道感染,与病毒感染有关,很少一部分是细菌感染。宝宝常常会有发热、腹泻、腹痛、吐胆汁或血液、脱水等情况发生,需要及时看医生,并听医生的建议在家做好护理。
肥厚性幽门狭窄,一般发生在14天到4个月的宝宝身上。每次喂奶后,宝宝都会呕吐,而且是持续性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尽快看医生。
颅内感染,多是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宝宝呕吐时,奶水常常喷射而出,然后会有发烧、嗜睡、烦躁、抽搐等表现,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
听起来很吓人,对不对?
其实,大多数时候,呕吐不用药就可以自愈,只需要我们遵医嘱护理好宝宝。只有少数疾病引起的需要治疗,比如说幽门肥厚部位需要手术,颅内感染需要药物干预。
无论是吐奶,还是呕吐,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反而是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喂养和护理宝宝。所以,我们需要调整好心态,做好打长久战的准备,再辛苦些、再耐心些,去照顾宝宝。
相信,我们用心的呵护,一定能让宝宝吐奶的次数和量减少,帮宝宝减轻呕吐的痛苦和烦躁,健康快乐地长大。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