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气温就像升降梯一样忽高忽低,来势汹汹的“倒春寒”更难免让家长担心孩子着凉生病。
今年4月,北京时隔30年又见春雪
于是,本着“宁可穿多不能穿少”的原则,爸爸妈妈在春天总喜欢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殊不知,着凉易生病、太热也不是什么好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在孩子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冷是热、如何让孩子穿得不多不少刚刚好!
穿太多,有哪些坏处?
很多家长坚信“春捂”原则,不相信穿太多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传统观念中的一大误区。
孩子的新陈代谢较成人快、体内热量大,给孩子穿太多,不仅容易诱发皮肤疾病,还很有可能干扰血液循环与呼吸、甚至引起感冒,夜里穿得过多更将影响睡眠质量。
①诱发皮肤疾病
如果孩子因为穿得太多而出汗,汗湿后没有及时擦汗或更换衣物,出汗部位的皮肤长期被潮湿的衣裤包裹着,就很容易诱发毛囊炎、皮炎等。
②干扰血液循环和呼吸
孩子穿得过多,全身肢体的活动力受阻,也会间接干扰到血液循环与呼吸功能。
③引起感冒
家长给孩子多穿衣,是为了防止孩子着凉感冒,但如果孩子被捂出了汗后没有及时更换衣服,反而更容易受凉感冒。
④影响睡眠
如果在睡觉时给孩子穿太多,小孩子会有苦难言、躁动不安,大孩子则会找机会脱掉衣物,翻来覆去、无法安眠。
如何判断孩子冷or热?
得知“穿太多”将会给孩子带来危害,相信很多家长也都不会再刻意去“捂”了,但学会判断孩子冷OR热同样很重要,判断方法不当,还是会出错。
摸肢体末端,错啦!
著名儿科医师张思莱提到,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的孩子四肢含有的血量少于内脏,通往四肢末端的血管对温度更为敏感,遇到冷空气会收缩,四肢供血不足便会导致手脚发凉,这也是孩子的手脚常会比成年人冷些的原因,不能全由此判断孩子的冷热情况。
摸颈背部位,才对!
触摸孩子的颈背部位,才能更准确、快速地帮助家长判断孩子的冷暖。
如果孩子的颈背部位温暖、干燥,说明冷热适中,衣物或者被褥都恰到好处;若此部位汗多,则说明孩子热了、穿多了;若此部位偏凉,则说明孩子冷了、穿少了。
母乳妈妈在哺乳时,也可以通过乳头来感受孩子的口腔,借此判断孩子是否过热、过冷。
穿衣原则有哪些?
学会了判断孩子的冷与热,再给大家4个穿衣“小锦囊”。
锦囊1:掌握体质
每个宝宝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会存在着差异。若孩子穿着较厚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出汗,即使温度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如果身体出汗,不妨早点换装。
锦囊2:腿脚防冻
寒气多自下而上,因此,气温不稳定时,给孩子适时的添减秋裤,穿上保暖的鞋袜,更能起到保暖作用。但因为孩子天性爱动,所以不建议给孩子穿太多太厚的裤子,不方便活动。
锦囊3: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
若温差大于8℃、早晚较冷时,可以选择多穿两件较薄的里衫,外衣选择较厚的棉服作为搭配;
若气温高于15℃,则应适当减衣,穿着过多或太厚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不利孩子活动,长期以往会对孩子的健康不利。
锦囊4:密切关注冷空气
胃肠道不适、感冒等疾病会在冷空气到来之前先侵袭孩子,冷空气到来之时也会迅速增加。因此,家长需随时注意天气预报,冷空气来临之前的两天时间就可以适时的添加衣物了。
春捂防冻小贴士
衣不在多,穿对位置才重要,倘若能保护好这些部位,就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受凉了。
●背部
背部保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父母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件保暖性佳的毛衣、一件棉质或羽绒的马甲,既保暖又轻便。如果宝宝活动量较大,可准备些棉质的,较易吸水的吸汗巾,给宝宝垫在后背上,汗湿后立即取出、更换就可以保持后背干爽。
●腹部
腹部受凉容易损伤脾胃功能,诱发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家长可以给孩子穿上肚兜或护肚衣保持小肚子的温暖,也可常备写柔软的棉质内衣,不仅吸汗效果佳,透气性也很好。
●足部
足部关联着身体的各个神经和器官,得不到保暖会导致全身寒冷、引发疾病。家中可常备厚薄适中的棉袜,选择柔软、透气、吸汗的材质。除了袜子的保暖外,根据孩子的脚型选择大小合适的鞋子,鞋子里衬最好是舒适柔软的纯棉质地并伴有吸收性好的织品。
夜间穿衣小贴士
最后,再给各位家长几点夜间穿衣小贴士,穿盖适中,才能让孩子整夜安眠。
●临睡前
临睡前,父母给孩子准备的睡衣不要太厚,以免深睡后出汗较多而着凉。可选择棉质轻薄的睡衣。孩子还没睡着时,不要将被子盖的过于严实。以免还未入睡孩子就已大汗淋漓,盖在胸口以下的部位即可。
●入睡中
察觉孩子已深度入睡时,将被子帮其盖到脖子以下,以免孩子着凉。对于易踢被子的孩子,家长可将被子换成适合大小的睡袋来防止受冻。
●睡醒后
睡醒后不要立即拉开被子,突然的温度骤降可能会惊吓到孩子,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症状。调整适宜的温度,尽快穿起衣物,避免孩子穿着单薄睡衣玩耍而受凉。
文:父母堂(askjane)原创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