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每天都会面对隔代的幼儿家长——有姥姥、姥爷,有爷爷、奶奶。有时由于教育观念不同和年龄的差距,教师会感到他们没有年轻的家长容易交流,甚至还容易产生一些小的误会。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怎样才能理解老人,并且能够和他们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呢?
1.“隔辈疼”?——理解老人的心情中国有句俗语:“隔辈疼”。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已经步入晚年的老人们将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女,如今,儿女长大成人,他们又将这份爱转移到孙辈身上。许多老人为人父母时,因当时的条件、环境自认亏欠儿女,就想在孙辈身上进行弥补,自然也就更加疼爱。作为教育者,老师们要充分理解老人的这种心情,不要动不动就说老人糊涂。
2.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要强求有些老人不是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只是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教师不要强求老人像年轻父母一样支持配合你的工作,要酌情而定。另外,教师也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在工作中更加注意细节。比如,组织活动时,搀扶一下老人;出通知时,字写得大一些,方便老人看;跟老人交代事情的时候,语速慢点儿,音量稍大些。
3.观念太陈旧?——重要事情和父母谈有些老人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认为不哭不闹、不生病就行了。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时,祖辈往往不太关注。要学会让老人接受新观念,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跟上时代的脚步。如果有些事情实在无法和一些老人说清楚,教师可以和孩子的父母谈,请父母协助一起做老人的工作。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成长在路上——幼儿园新教师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