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门规划未来的课

作者:互联网 07-10阅读:2415次

“你打算报考哪个学校?”“不知道。”

“你想学什么专业?”“不知道。”

“那你未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不知道。”

这是本文作者在参加某省一级重点中学招生咨询会时与一位该校高考成绩第三名学生的对话。旁边的家长说,成绩刚下来,对以前的估分也不敢确信,孩子还没有想好要报哪个学校,要根据成绩来定,还不太清楚今后要学什么,至于说今后打算从事什么工作,更是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旁边的校长说,我们在这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太少了,太欠缺。

曾经,高等教育作为稀缺资源,家长和中学都以能“走”为目标,考生无论上什么样的学校、无论学什么都行。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大众化走到了接近普及化阶段,套用市场营销的专业术语来说,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看一看高考前后各地举办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不仅清华、北大众多名校在抢生源,就连港澳台和国外的众多高校也纷纷来抢夺大陆的生源。尤其是各地为了照顾考生的利益和情绪,基本上都是采取成绩出来以后再填报志愿的方式。

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志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状态和毕业时的就业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选专业就是在选择自己的未来。上述现象不是个案,很多中学生普遍存在这种问题。近年来,随着政府各级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课程。但是,笔者认为,从一个人人生成长的历程来看,相对大学阶段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更大,不应滞后,必须前移,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更好。

1.中学生应通过职业兴趣、职业性格测评及对今后就业现状的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职业倾向合理规划

马克思正是在十七岁中学毕业时经过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成为了职业革命家,多次被西方媒体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正是在小的时候,看到本村河上的小桥垮塌,立下志向要修最好的桥,才使他成为一代大家。

“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歌星”“我想当航天员”“我想当老板”………这是每个学龄前的小孩回答家长和老师们的梦想。随着小升初、中考的接踵而至,这些儿时的梦想很少再被提及。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都把提升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放在第一位,那就是,一切都要靠成绩来说话,学习压倒一切。尽管表面上各种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占坑班、竞赛被取消,暗中的竞争依然存在。

如果说少年儿童的职业理想还很“懵懂”的话,中学生的职业兴趣、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目标,则是其努力完成学业、恰当地选择职业和今后为实现职业目标而奋斗的重要时期。调查显示,七成高考生对自己的志愿填报没有想法,超过半数的学生将“好就业”作为选择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临到高中毕业,很多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是什么,对“职业”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兴趣和潜力所在,认为考了高分上了好大学就有了好工作,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志愿选择却在高考后短短的几天被仓促决定。

报志愿选专业,实际上就是选择、规划考生的人生未来。应该说,一所心仪的学校,一个喜欢的专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做出的安排。

专业、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即便是名牌院校,也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是最好的。中学生要通过职业兴趣、职业性格测评及对今后就业现状的分析,明确自己的爱好、特长、优势与不足,对自己的人生职业倾向合理规划,扬长避短,选我所爱,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今后做到人职匹配,成就更大的事业。

2.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通过查询某知名高校新闻网获知,该校2013年录取本科新生3476人,2017年只有2904人如期毕业。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得知,500多人不能正常毕业,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失去了高考的理想和未来的人生目标,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动力。该校资深教授说,考到本校的学生智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延期以后能毕业的仍是寥寥无几。

眼下,高校又进入了毕业季,每年这个时候,在大多数毕业生为自己欢呼的时候,也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在焦虑中煎熬,他们或者是不能如期毕业,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或者是悔恨自己当初不该选学这个专业。上海华东师大教育管理专业两名学生,曾历时两年半完成了一项覆盖上海市逾千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调研,调研显示,23.8%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在高等教育短缺时代,特别是在刚恢复高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说,绝大多数考生,都是服从或者盲目的听取了家长或中学老师的意见。有些中学,为了升学率,让学生能“走”就“走”,不管上什么专业。学校、家长和考生本人都十分盲目。即便是近些年,不少学生由于不愿听从家长的安排,不喜欢某个专业,不报到、办完报到手续后即办理退学、上学后由于缺乏专业兴趣被退学的也不胜枚举。

北京大学对入校的高考状元曾做过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一些人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远比不上高中优秀。

高等教育在学生的人生成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不仅为学生传授众多的专业知识,也在培养着学生的职业知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到了从外延式发展到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尤其是曾经的985、211学校更是把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相应地,自主招生、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给学生提供入学后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依然有不少的门槛,跨校院、专业学习、学分互认等机制还不完善。

高校能不能选到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苗子,不能不切实际、不顾学生情况、爱好、理想盲目的抢高分生源,自主招生也需要伯乐有火眼金睛和科学的选拔办法,不能搞第二次高考,也不能是简单的面试。高校在招生宣传和相关的工作中,不仅要对考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测试,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考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爱好、职业志向的测试,找准契合点,把那些与学校自身学科发展需要的偏才、怪才、奇才选进来。

3.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上技校已不再是新闻炒作,暂且不提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就业指导等是否到位,其现实反映的是大学毕业生对职业技能的迫切需要。实际上,普通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职业教育,因为,无论哪个层次的大学毕业生,总归是要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某一方面的职业。

我国是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筑梦路上,还需要大批各级各类人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为适龄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上大学机会,但是,面对国家发展,人才需求结构还很不平衡,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重视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高级蓝领受人尊敬的情况相比,我们在教育观念上、体制机制上还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在很多家长、学生、学校和社会眼中依然是“次品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引申来说,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硕士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就业率更高,更为社会喜爱。“大国工匠”中不仅有许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还有很多是高等院校、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专业没有好坏、冷热之分,中学生喜欢乔布斯、盖茨,也喜欢讲《论语》的于丹,讲历史的易中天,更尊崇蜚声中外的孔子、老子、马克思、苏格拉底这些哲学家、思想家。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了明确的职业取向,考生也就不再会为一分、两分所纠结,不再会为上哪个学校所困扰,不再会为高校所给的种种优惠所诱惑。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历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人生选择,他们会在成才的路上步子迈得更坚定,走得更踏实,人生更出彩。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与其他三国相比远不在一个水平上。例如,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接受过专业教师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需要这么早选择职业,将来还要读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离就业远着呢。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主要目标是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

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强项,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弱项,同时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路线。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孩子,才能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如果把成绩与升学作为主要目标,就会出现学生考不好就不想活了、家长打骂考学失败的孩子、老师歧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应根据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来进行不同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更科学更健康地成长。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较早,在制度保障、管理机制、框架设计、师资配备、外部支持方面都有成熟做法。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中小学生能尽早接受职业启蒙教育:

将职业生涯教育端口前移至基础教育阶段,将其作为强制性的教育内容。

美国规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6岁开始,并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本倡导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要渗透职业生涯理念,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为人的出路做准备;澳大利亚很多小学都利用自身条件开设了各种职业的实验室,如木工、铁工、烹饪、美发、面点等实验室;德国要求教师带领幼儿和小学生以模拟职业的形式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以体验为主渐渐渗透职业的感受和意识;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制定了《全国生涯教育框架》,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前到11岁。

我国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将其作为强制性的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有一定的课时保障,而不是全靠学校自觉,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就算。

出台指导性文件,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日本对中小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非常完整的框架设计,《培养劳动观和职业观的计划框架》由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开发,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看,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对未来的设计能力、计划与决定能力等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均根据这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细致分层的能力和态度表现,非常具体,使各学校操作方便。

我国也应请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制开发系统化、分层化的教育框架,使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不是靠学校管理者的热情或资源,东拼西凑一些碎片化的教育内容。

配备专兼职师资队伍,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均对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的资质有严格要求,他们不仅为学生配备具有高学历的专职教师,还对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以保证学生接受到合格的、与时俱进的生涯教育。例如,加拿大要求从事就业指导的咨询师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并有一定工作经验,要求指导教师或管理员具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硕士学位。我国也应有配备专兼职的教师队伍,保证学生接受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整合教育资源,搭建职业体验平台。

教育部门应广泛争取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从小学、初中开始多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各种职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要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各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调机构,统合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瑞典、德国、瑞士、美国等国家特别强调企业责任,各学校都与附近的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去学习和体验。

“看起来很好就业”的专业,却“看不到出路”

刘玉琪,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一学生。

刘玉琪现在的处境有点尴尬,因为经过一年的学习体验后,他发现当初报考的专业和想象中的几乎完全不同。谈起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他有点无奈:“从小学开始我爸妈就告诉我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但父母和师长对各个职业都没有具体的介绍和指导。”于是高三毕业时,他茫然地选择了机械电子工程这个“看起来很好就业”的专业。“填报志愿时我以为这个专业的主要内容是创新研发,没想到实际学习起来挺无聊的,也看不到出路。”现在他看到智能算法、信息加密等方面的热点,对当初自己的选择感到非常后悔,正在考虑转到计算机专业重新开始学习。

早做准备,或许对自己的未来更有把握

何采,海南大学经济统计学专业大一学生。

虽然中学阶段没能得到职业规划指导,但随遇而安的她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我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何采直言自己在中学阶段“傻乎乎的”,不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受到过任何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只是偶尔听学长提起过“计算机专业好就业”,就据此填报了志愿,谁知最终未能如愿,反而被调剂到经济统计学专业。无心插柳,何采现在已经完全爱上了这个专业,也希望将来能从事相关工作。大一全年她已经修过学校面向新生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也有了专业课程学习经历,但仍感到有些迷茫:“大数据分析目前是我们专业的热点,可能也是我的就业方向。如果我能在中学时期受到师长充分的指导,早做准备,现在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会更有把握。”

机会越来越多,职业选择越来越开放

王洁(化名),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大一学生。

在父母的影响下,王洁早早就关注起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但来自学校方面较为系统和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却很少。其实早在中学时她就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兴趣所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因为认为自己更适合较为稳定的文科类工作,所以报志愿时选择了法学和新闻学。但阴差阳错,她最终被第三志愿录取,开始了之前从未预想过的专业学习。面对职业道路她并不心急:“自身的实力和素质才是最根本的。现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的职业选择也可以越来越开放,不必拘泥于某个细分领域。所以我想在现阶段多充实一下自己,厚积薄发。”

很幸运,高中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

林恒地,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毕业生。

刚刚结束高考,并经历了填报志愿关键时期的林恒地,还是很幸运的,因为他所在的高中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已经为他们介绍过各个专业的主要内容和就业前景。与此同时,尽管价格不菲,父母还是在社会教育机构为他进行了职业选择测评。“测评是根据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高低等方面来分析判断的,结果显示我比较适合法学类、师范类等专业,我觉得还挺准确的。”林恒地打算按测试结果填报自己的志愿,之后在本科四年中完成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