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近日展开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相关部门通过自查摸排、全面整改和专项督查,促进幼儿园树立科学保教观念,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7月15日北京晚报)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存在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容易造成孩子厌学,助长家长“抢跑”思想,同时还会影响小学阶段教学秩序。对此,有关部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又三令五申要求杜绝幼儿园“小学化”,但部分幼儿园“小学化”由明转暗继续存在。
教育部门再次出手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值得肯定。因为此举对于维护儿童身心健康、纠正家长功利思维、规范幼小阶段教育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期待各地有关部门严格落实此次专项治理措施,既让幼儿园放弃“小学化”回归幼儿教育规律,也给社会上的“衔接班热”降降温。
从文件内容来看,此次治理的重点对象是幼儿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不难发现,这既是在纠正幼儿园的错误做法,也在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能力,在规范幼儿园的同时,寄希望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同时,兼顾了小学和培训机构。对于小学,文件既要求坚持零起点教学,又规范了小学招生——坚决纠正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显然这些措施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培训机构,既要求自查又要求摸排。
由于此次治理既考虑到幼儿园教育不规范,又考虑到家长担心幼升小,还考虑到培训机构超前教育,只要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应该会收到显著的治理效果。最近是幼升小的关键准备阶段,幼儿园大班“空巢”现象也再次上演,教育部门此时出手治理,在时机上也把握得比较好。
不过,实际治理成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笔者以为,这一轮专项治理主要取决于能否消除家长焦虑。由于3—6岁儿童缺乏自主选择能力和权利,所以完全由家长来决定孩子是按成长规律教育,还是提前接受“小学化”教育。如果能改变家长教育观念,这轮治理会取得好效果。
假如此次治理不能打消家长焦虑,即便杜绝了幼儿园“小学化”,家长仍会让孩子进入“衔接班”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社会上的“衔接班”大多隐藏于居民小区,摸排治理并不容易。最近几个月,一边是有关部门严厉治理校外培训超纲教学等,一边是培训机构变相操作,家长仍热衷于超纲教学。
所以,无论是治理幼儿园“小学化”,还是治理“衔接班热”,首先要搞清楚家长们所思所想,然后“对症下药”。那么,家长们的焦虑是什么呢?依笔者之见,既焦虑其他孩子“抢跑”自己孩子落后,又焦虑小学招生与初中招生不公,又对以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育评价机制深感不安。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头条号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
我的微信公号:《浴室传奇》(weiyuchuanqi)——关注浴室文化与洗澡健康的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