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热映的《流浪地球》科幻片中,演员吴京饰演的刘培强是一名宇航员,同时也是一名父亲,电影开场有一个场景是刘培强陪着自己五岁的儿子在海边一起用望远镜看着远处的木星,坐在一旁的爷爷(吴孟达饰演)看着父子两人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很是欣慰。随后,需要执行任务的刘培强在太空站呆了12年之久,几乎没有时间陪在儿子身边。
刘培强对工作的负责和使命,使得他这些年不得不缺席儿子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时刻,长久的无法陪伴,让父子产生了很多的隔阂,儿子就算一直到了青春期依然对父亲充满了误解和怨恨,不愿与其说话,甚至几次“呼叫”也不愿喊他爸爸的称呼。电影的最后刘培强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工作,同时也化解了儿子对父亲的误解。
电影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在,但喜忧交叉的亲子线,让我感慨不已,因为在现实中真的是有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就如刘培强和儿子相似的误解、拒绝、对抗、叛逆、无法静下心来好好沟通的状态。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交流,就如同单行线有去无回,彼此都无法感受到对方深深的感情,好比最熟悉的陌生人,就算偶尔打个招呼都困难。
这样的沟通模式,如果分为五个层次:打招呼、讲事实、说看法观点、谈感受、敞开心扉,那刘培强和儿子可能连打招呼的阶段都不如。通常我们和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见面打个招呼,说声好;关系再熟一点的人,可能就会说最近的天气客观事实。如果俩人有了一呼一应,就会找个热点新闻聊聊,比如谈谈最近春节档期的大片,从这个说事到了发表自己的谈观点和感受。如果能相见恨晚,一起吃个饭,话个家常心扉就敞开了。
这生动的展示了我们跟普通人从打招呼到说事实,谈观点,谈感受,最后敞开心扉的一个状态。相反,我们可以回看,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演变,有可能就是一个倒退的状态。
小时候我们看孩子特别可爱,尤其是刚学会走路说话那会儿,特别惹人爱。他每学会说出一个词,每迈出一步,我们就开心得不得了;等他上了幼儿园,就特别喜欢跟我们聊天,每天放学了就跟一个小话痨一样,一会说:
--“妈妈,我今天在和小明成为好朋友啦”--“我今天的游戏太好玩啦”--“今天我不高兴,老师把我玩具没收了”
孩子天南地北愿意和我们敞开着心聊天。”这个沟通的最高层次敞开心扉,正是电影中刘培强和儿子拿着望远镜,一起看木星的那一刻,也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之后孩子开始上小学了,有了独立思想了,开始会跟我们谈事实,谈观点,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和恰当沟通的方式,很可能直接就掉到了连陌生人都不如的打招呼状态了。
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家长说孩子一回家就关门,最多回来就跟你打个招呼然后就“叭!”把门关上了,堪比陌生人。偶尔,孩子要充个花费啊,交个钱呀,孩子会稍微说点事实,说些不痛不痒的事讨好下我们,然后,大部分时候还是打个招呼状态。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最后会让孩子和我们的距离感越来越远,然后就慢慢变成了陌生人间的打招呼,更别提管教引导孩子了。
那想要改变这个状态,良性沟通交流的三个步骤必不可少:
学会倾听:全神贯注并能从中听出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孩子是如此的信任我们,当我们能真正的静下心来倾听他的心声、渴望、期待的时候,孩子是会愿意滔滔不绝的跟我们说话的。就好比我们自己在很伤心很委屈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倾听我们是可以缓解压力和不快的,甚至也可以顺便整理自己的思路,那孩子在表达的时候也是如此。
有的父母工作压力大也忙,回到家很少有心情去听孩子说话,更别提耐心了。那这里强调的是并非随时随都要做到,而是当孩子很有欲望想和我们说个什么事儿的时候,这个状态下的倾听就很关键。很多时候,孩子说一些我们成人觉得不太要紧的事,但对他们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平时我们不轻易去拒绝孩子的倾述,当他们真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在第一时间找我们谈了。
共情:在心理学上又叫同理心、同感、认识别人,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位11岁的小学生声称自己最长时间有一个月没和父母说话,并很坦然地说,“因为父母不了解我,我不想和他们说话,就算说了也白说。”听了这样的对话,我们自己做父母的很心痛,很无奈。如果我们能先理解孩子,共情他们,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孩子因为被父母强迫参加了一个活动,回到家后气鼓鼓地对父母发火:“都是因为你们,我浪费了一整天!”这种场景下,下面两种父母采取的语言方式,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如果你是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本能反应:
--“哪里有一整天啊,你看现在才3点半,你觉得耽搁你学习,你现在就去做嘛。别在这发脾气。”--“爸爸:好心好意带你出去吃,带你出去玩,你还发什么脾气!你有什么资格发脾气!”--“哪有浪费啊,你不是出去看了风景吗?你看,爸妈的同学多优秀啊,你与成功人士交往因该会有很多成长和见识吧!”--“带你出去玩就是浪费,我知道你的意思,你不就是想在家里玩电脑吗?玩电脑你就不觉得浪费了”
转换成同理的方式:
--你失望是不是因为今天的聚会并没有你想象的好玩?以至于你觉得这一天你没有什么收获,被浪费了,你本来是可以做别的事情的,是这样吗?--你现在烦躁是因为你所剩下的时间不多,也觉得累,你又要完成很多的事情,你觉得手忙脚乱,是这样的吗?--很抱歉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你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以后不要随便安排你的周末,还是需要我们现在给你提供帮助呢?我们可以怎样去帮到你呢?--看得出你很珍惜时间,希望能完成一些自己想完成的事。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你会感觉好?
是不是简单的语言、语气的转换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理解他的,而以这种方式开场,沟通大门才能慢慢的被打开。
启发式提问,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问答开放问题,互动的过程比如常用的句式有:
--我注意到.你今天心情有点低落, 发生了什么事?--听说今天你在学校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可以跟妈妈说一说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或想法?--你认为这件事对其他人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你从这次经历中学习到什么?;--如果孩子继续想说,我们还可以说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防止这类事情在发生?--我怎么能帮助你?
这整个过程不要指责、说教、不去问孩子,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把封闭式的问法转换成开放式的互动,把命令感叹的语气转换成疑问的语气,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说话,更愿意敞开怀了聊。
生活中如果能反复的和孩子实践这良性沟通的关键步骤,我们一定会打开和孩子沟通的锦囊,达到敞开心扉的美好时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