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科学研究发现,小婴儿也会“看脸色”

作者:涵妈育儿 03-06阅读:4161次


文:可可的粽子妈(ID:kkdzzm)

很久没有谈关于小婴儿的问题了,刚好看到一条微博,又激起了我和大家聊聊母婴关系的欲望。

先上图:

划重点

1、婴儿能读懂成年人的情绪,尤其是妈妈的。

2、只要对孩子的互动和请求保持冷漠,孩子就会因感受到压力而哭(冻脸实验)

3、大部分婴儿六个月起就对压力很敏感了(我猜测其实更早)

4、处在长期压力下会改变婴儿的大脑结构(几乎不可逆),进一步影响性格。

对精神分析师的培训有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就是:婴儿观察。就是每周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刚出生的宝宝家里观察婴儿和养育者的互动,不做任何指导和干预。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观察母婴互动的细致程度就像刑警审讯犯人一样,一个细小的表情,一次眼球的转动,都可能隐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这个培训就是在告诉我们:小婴儿和妈妈的互动其实蕴含很多内容,并不只是单纯的喂奶、哄睡、换尿布,在这些行为里夹杂着潜意识的、情感的互动,这些互动对婴儿的影响的巨大的。

以前的人都觉得小婴儿嘛,吃饱睡好,换换尿布,别冷着热着就行了,换言之,能比较舒服的活着就行了,哪儿有什么心理需求啊。

父母下地干活,或者去上班了,就把还不会翻身孩子用被子围起来,觉得到喂奶的点儿了再跑回家喂奶,喂完奶又赶紧去工作。

好一点的是,妈妈喂完奶就把孩子放在那里,不和孩子有肢体或者眼神的接触,孩子哭了闹了,只会机械性的哄一哄,安抚的过程里甚至都不看着孩子。在忙的时候如果孩子哭了,往往就会任由孩子哭到睡着。

当然不是说以前的妈妈们是故意如此,她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这样做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有多么破坏性的影响。

凡是被这样抚养大的人,成年以后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肌肤饥渴症或者爱无能患者。特别冷漠和特别渴望爱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幼年没有被好好爱过,没有得到足够的拥抱、亲吻、温暖的眼神的结果。

婴儿只有一个阶段是“自闭”的就是出生后的头一个月,新生儿几乎都是吃吃睡睡哭哭的,不会和成年人有什么互动,但不要觉得这段时间就可以把孩子一个人扔在那里不用管了。新生儿的这个“自闭期”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还在妈妈的肚子里,这是一个从子宫到现实的过渡期。

子宫是一个完美的环境,恒温,漂浮,不会饿,不会冷,声音微弱,光线也微弱。而现实是什么样的呢?粗糙的衣物(再软的棉布也比不上子宫壁吧),刺眼的光线,可怕的声音,还会饿,婴儿根本不明白那种感觉叫“饿”,大概对他们来说就是自己肚子里有一只怪物在撕扯自己。以及屁股经常湿湿的不舒服,不是拉了就是尿了。

从子宫这样一个完美的环境里,要过渡适应到现实环境里,就需要妈妈的怀抱,妈妈的气味,妈妈的温度和心跳声,以及按需喂养,才能让婴儿尽可能的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可怕。

我们的“坐月子”习俗里新妈妈不可以抱孩子真的是一条酷刑,就算你不能站着坐着抱孩子,也请尽量和孩子躺在一起,多摸摸他亲亲他,让他感受到你的存在,而不是喂完奶就扔回婴儿床里。

除了肢体要多接触之外,婴儿的生理构造本身就是用来和妈妈进行情感交流的。

人最能流露情感的就是面部,而新生儿的视力刚好能够保证婴儿在妈妈臂弯里吃奶的时候可以看清楚妈妈的脸。吃奶的时候,孩子也可以感受到妈妈的温度,听到妈妈的心跳。

有的读者好奇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对婴儿来说有什么区别吗?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重要的不是吃进去了什么,而是喂养的过程,过程里孩子是否和妈妈有情感的连接,是否有爱的流动。

一个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母乳的妈妈,很亲密的用奶粉喂养自己的孩子,和一个坚持母乳却都不愿意看孩子一眼的妈妈比,哪个妈妈对婴儿来说更好一些呢?

其实不论是对婴儿还是对上幼儿园了的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你说话时的情绪状态和你话语背后的感情,远比你说了什么更重要。

对于婴儿来说更直接一点,因为他们还没有语言功能,所以他们的一切都是靠非言语信息来沟通的,你的表情是最主要的,其次是你的肢体。

回忆一下,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抱孩子的动作都会格外僵硬,身体仿佛进入一种备战状态,这样的状态孩子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感受到爱的,就算你嘴上一遍遍的说我爱你。

也有粉丝问我,不理孩子可不可以啊。说实话,我实在是不太好判断一个成天冲孩子吼的妈妈和一个成天冷暴力孩子的妈妈哪一个对孩子伤害更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俩都一定会带来伤害。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你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尽力纠正尽量用更多的爱去弥补就足够了。

每次谈到这类话题总会让妈妈们很焦虑,因为总觉得自己做错了,然后不知道要怎么弥补,或者还能不能弥补。我给大家总结一下,思路可以是这样的:

1. 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问题(无法和孩子亲密)。

2. 如果有,分两种。

听了一些言论,比如不能孩子就要少抱,从小培养独立等。

解决方案:学习更科学的方法,多看幼儿心理学书籍。

2

自己无法和孩子亲密

解决方案:去和伴侣、朋友、家人等你觉得安全的人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果是因为育儿压力,就去寻求别人分担育儿压力(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多给自己一些个人的时间去放松和独处。如果是更深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喜欢孩子,无法亲密,那就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去聊聊。

3

人的改变不是瞬间就能发生的,无论是寻求外援还是找心理咨询师都一定是要有一个过程,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一年两年,但只要在改变就是好的。

4

孩子受到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因为过分内疚而深陷其中止步不前,也不因为无法接受自己曾经做了这样的事而否认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