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不想把孩子养成“病秧子”,3个习惯要改掉,妈妈最好知道

作者:食尚小妈妈 03-06阅读:2998次

孩子都是父母的“掌心宝”,衣食起居照料的无微不至,但是,却有很多宝妈抱怨:孩子“不争气”,体质差、三天两头生病,简直成了“病秧子”!

中医常说:“孩子的病都是吃出来的”,过去生活条件差,孩子们吃的简单,但是很少生病吃药,现在条件好了,父母的一些喂养习惯,反而让孩子脾胃受伤、体质变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脾胃共同完成气血生化、营养吸收和输送的工作,跟孩子的体质和生长发育紧密相关。一旦孩子脾胃不好,分解食物、运化营养的能力就会削弱,不仅影响食欲、睡眠,身体发育的营养需求达不到,孩子就会发育迟缓、免疫力降低,怎么可能体质好、发育好、长高个呐?

因此家长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这3个习惯,伤了孩子脾胃:

一、喂“汤泡饭”

孩子咀嚼能力差,不爱吃“干饭”,很多家长就习惯把米饭、馒头泡进菜汤、肉汤里喂孩子,浸了汤汁的饭更有味道、更松软,可以直接下咽,孩子们喜欢吃。但是食物没有经过牙齿磨碎、唾液酶初步消化,会给脾胃增添负担,汤汁进入肠胃稀释了消化液,增加了饱腹感,孩子更容易积食,引起肠胃方面的问题。

二、睡“下午觉”

带孩子是很耗时间、精力的,肯定会耽误家长做别的事情,所以一些宝妈喜欢哄孩子睡“下午觉”,就是下午3、4点的时候睡,妈妈就有时间做别的事情,但是这样会影响脾胃消化食物,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很容易积食,还会本末倒置,影响晚上的睡眠,降低孩子抵抗力,对孩子的健康、发育无疑是有危害的。

三、吃“肥甘厚”

过去生活条件差,逢年过节孩子才能吃点肉,现在顿顿大餐,家长还是尽量多的给孩子吃蛋、

禽、鱼、肉,本身孩子的胃比较小,脏腑发育不成熟,日常饮食中难消化的肉类占的比重太大,就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运化能力下降,破坏孩子体质。

5个信号暗示孩子脾胃不好了,家长要警惕:

1、脸色发黄、皮肤干燥;两颊有“高原红”,眼袋变大,眼睛红肿,鼻梁有青筋

2、舌苔厚腻、剥落、不均匀,爱打嗝,有口臭

3、睡觉不老实,爱蹬被子、爱趴睡,盗汗,磨牙、说梦话、惊醒

4、食欲不振,一两口就饱,肚子鼓鼓胀胀的,特别偏食、挑食

5、排便异常,三天两头便秘、腹泻,便便特别臭,爱放屁

一旦发现孩子有脾胃不好的征兆,家长就要及时采取措施,经常给孩子喝点双低聚乳清,特别是经常吃撑,吃难消化的食物,晚餐吃的晚的孩子,双低聚乳清可以调节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动力,帮孩子促进食物分解,清理积食、减轻胃肠负担,还能改善肠道免疫力和营养吸收速率,增强孩子体质,促进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