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溢奶、吐奶、呛奶问题面面观
新生儿的喝奶问题,向来是新手爸妈最头痛的一环,好不容易喝完奶,却哗的一声吐了出来,当宝宝出现溢奶/吐奶/呛奶等状况时,爸妈们该如何应对呢?这些问题的背后又隐含了哪些健康问题?
新生儿肠胃结构与大人不同,食道与胃之间有一个环状的括约肌叫做贲门,由于此括约肌不够成熟有力,一旦腹部的压力过大或是姿势改变,胃内的物质就容易逆流回食道,甚至从口鼻溢出或喷出。此外,宝宝的胃排空时间较长、胃容量较小,若喝奶的奶量增加太多,也很容易溢奶或吐奶。
溢奶是指宝宝喝的奶水从嘴角流出,通常发生于一边喝奶时或刚喝完奶时,与吐奶、呛奶等奶水喷射状的吐出不同。溢奶的原因除了肠胃结构的不成熟外,如果一次喂食的奶量过多、喂奶姿势不良、奶瓶孔洞太大等,都会造成宝宝溢奶。一般来说,溢奶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大部分的宝宝随着年龄增加与辅食食用,胃食道逆流趋减缓,溢奶的状况都会改善。
缓减法 1.母奶喂食可减少溢奶
相较于配方奶,母奶的成分较容易消化,比较不会造成宝宝肚子胀气与肠绞痛,胃排空时间也比较短,所以比较不会发生溢奶状况。另外,直接含着母亲的乳头比起奶瓶的奶嘴喂食更能密合,可以减少姿势不良的吸吮而把过多的空气吸入腹内。更重要的是,亲喂母奶的频率是依照宝宝的需求,有寻乳反射时就给予喂食,比较不会过度喂食,因而减少溢奶。
缓减法2.少量多餐的饮食法
通常足月的宝宝平均4个小时喂食一次奶水,但对于容易溢奶或吐奶的宝宝,要尽量把每次喂奶的奶量减少,提早到3~3.5个半小时就喂食一次。另外,喂奶要采分段喂食,中间帮宝宝拍打嗝2~3次,不要一口气把奶喝完。
缓减法3.奶嘴孔洞要适宜
奶嘴的孔洞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的孔洞容易呛奶、过小的孔洞需费力吸吮,因而吸入过多空气。瓶喂最好选择防胀气的奶嘴及奶瓶,喂完奶后确实做好排气、拍嗝的动作,并让宝宝头抬高30°或是抱直立至少半小时,以减少逆流的奶水溢出。切勿过度喂食或是让宝宝在喂奶后生气大哭。
所谓吐奶,是指奶水从口鼻喷射状的吐出。与溢奶的差别只在于动作与奶量,大部分的宝宝在刚出生头两天,吐奶是很正常的状况。因为此时宝宝胃中的羊水与吞入妈妈生产的血液,都是刺激胃部的物质,容易造成反胃与吐奶,随着喂奶次数的增加,此状况就会改善。
3~4个月大的宝宝,因为睡眠时间减少与活力增加,喝奶时不专心,腹部压力上升也容易让胃内的奶水大量逆流吐出,爸妈们不用太过担心。
异常吐奶状况,速就医
若宝宝吐奶的状况属于喷射状的大量呕吐,且几乎每餐必吐奶,或是因为吐奶导致小便量减少(尿布一天小于4片或出现深茶色、粉红色结晶尿)、嘴唇皮肤干燥、心跳变快、体重下降等等脱水现象,就须尽快就医。此外,也要注意呕吐物颜色,若吐奶的内容物中含有绿色的胆汁或是红色、咖啡色的血渍,都是属于异常的状况。若宝宝同时合并有发烧、嗜睡、活力降低、腹胀或是腹泻等征兆,都代表着生病的警讯,需要寻求医疗协助。
若宝宝在1个月大左右,每天每餐大量的喷射状吐奶,并且合并有脱水的征兆,则可能患有胃幽门狭窄。此时需要靠小儿肠胃科医师以腹部X光及超声波做诊断,确诊后施予「胃幽门切开」手术,呕吐的症状会立即获得改善。
部分宝宝罹患严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由于贲门括约肌异常松弛,会使胃中的酸性物质逆流至食道,导致食道发炎与呕吐。确定诊断需于食道装设24小时酸碱质监测器,若监测到一天内有超过10%的时间出现PH值<4的胃酸,即可确诊为胃食道逆流症。通常给予促进肠胃蠕动的药物就可以改善,此外,大部分胃食道逆流症的患者,就算不用药物治疗,增加辅食的黏稠度之后,状况都会获得改善。小于四个月,还不能添加辅食的宝宝,则可以选择特殊配方,可以减缓胃食道逆流的稠化奶粉。
呛奶奶水呛入气管
新生儿呛奶是指奶水从口腔流到鼻咽管或是气管内等不该有奶水的地方,导致防卫性的反射咳嗽。多数是由于新生儿吸吮与吞咽协调性不够,喝奶又太急,前一口奶还未完全吞咽就又开始吸吮,容易把奶水呛进气管。
此外,若父母喂食的姿势不对、奶瓶孔洞太大,或是过度喂食,也容易造成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呛奶。少数脑部有缺氧变化的孩子,因为控制吞咽肌肉的神经产生病变,也会反复性呛奶。
严重的呛奶会导致呼吸道阻塞而影响呼吸,并且容易产生继发性的吸入型肺炎。一旦发生呛奶时,首重维持呼吸道畅通,此时应该马上停止喂奶,清除鼻腔或口中的奶水以维持呼吸道的畅通。
若宝宝出现嘴唇发黑或是呼吸道塞住的状况,请快速让宝宝平趴在腿上、手背弓成半弧状,从背部下方往上拍打,给予哈姆力克急救法,把奶水拍打出来。若宝宝还是持续无法呼吸,马上以嘴罩住宝宝的口鼻吹气,给予人工呼吸,并立即求救送医。
宝宝若严重呛奶后数天出现发烧、咳嗽或呼吸急促的现象,可能代表呛入肺部的奶造成了细菌性的肺炎,必须就医进行胸部X光检查,必要时施予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