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回想,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面对每一个不确定的“第一次”时似乎都会本能的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哭。
是的,因为小孩子们都很聪明的知道,哭声,能迅速的把爸爸妈妈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可是,随着渐渐长大,这一招似乎也不那么有效了。现在的父母都很聪明,有着一大堆的方式来对付“麻烦”的小孩,什么延迟满足啦、假装看不见啦、讲道理啦……
这些方式似乎也传递给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哭只能宣泄情绪,但不能解决问题,你需要独立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而曾在幼儿园工作的经历告诉我:一个孩子能否独自很好的适应新环境,往往取决于:
有时候,害怕是源于不熟悉、不了解、不确定。所以,现在很多的幼儿园(学校)都会建议爸爸妈妈在孩子入学前,带领孩子参观ta即将要来到的新环境。当对新环境有了熟悉感、建立了关系,那些紧张、焦虑也会随之下降。
由于不同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每一个孩子的独立度也是不同。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一方面会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努力去做到一件事后的成就感。(自信就是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另一方面,当孩子进入新的环境,独立的能力能够让ta收获到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在小编看来,教育的前提是关系的建立。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美国的著名儿童精神科医师James Comer也说过:没有强有力的关系,学习就不会有显著的进步。
所谓学习,就是理解各种关系。
在TED演讲——《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世界冠军》中,丽塔·皮尔逊,一个有着40年教龄的老师,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我的一个同事跟我说,“我的职责不是去喜欢那些孩子们,而是教书。我管教课,他们管学习,就是这么个理儿。”
然后我就跟她说,“但是,孩子们可不愿意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啊!”
是啊,孩子可不愿意和他讨厌的人学习,而现实中很多教育失败的案例,根源似乎都在于此。教育孩子,有时候在balabala说上一堆道理之前,不妨做一些简单的事——试着去理解他,与他建立起关系,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上学(教育),就意味着一部分自由的丢失——你得好好上课、融入集体、完成规定的任务、接受你从未想过的挑战……
所谓自由,并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真是那样,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混沌了(反而不知道干啥)。
自由这东西,往往在一定框架下才能成立。正如北野武先生在文章里写道:“如果面前有一道厚厚的墙壁,即使你对孩子们放任不管,他们也会想尽办法从里面挣脱出来获得自由。有的孩子会把那道墙敲掉、有的会在墙下挖洞、甚至任何你想象不到的方式”。
所以……
教育孩子需要张弛有度——在规则的框架内,给予孩子自由。比如,带领孩子去图书馆,你需要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但你可以选择自己爱看的书。
在“小狗贝利”系列中,小编看到了当一个孩子(贝利)进入新的环境,所做的一系列准备。
是的,也因为是狗年,所以我们出版了“小狗贝利”系列。
[美]哈里·布里斯/著
小雨姐姐/译
(看过《蚯蚓的日记》的读者一定对哈里·布里斯这个名字不会陌生的)
贝利可不是你家里的那种普通狗狗,事实上,他是尚普兰小学中一名优秀的学生。
像每个初入新环境的孩子一样,他好奇、善良、有时会弄不清楚状况而带来许多笑话。比如,有时候会忍不住啃烂自己的作业、在博物馆参观恐龙化石时,忍不住爱吃骨头的本能,一溜烟的爬上恐龙化石舔啊舔……似乎有他在,大家的校园生活不会那么沉闷无聊。
而关于他的故事,似乎也印证了小编在上面所说的当孩子进入新环境时心理学上的解释:
1.帮助孩子建立对环境的熟悉:贝利作为一名刚入学的学生,对一切的流程似乎还没有那么内化于心,比如差点没赶上校车;上课铃响的时候,他仍在看松鼠,遐想着什么;去博物馆忍不住自己爱吃骨头的天性,爬上恐龙化石舔骨头……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尤其对那些即将踏入新环境的孩子,不妨和ta聊一聊幼儿园(学校)里的日常,原来新环境里的生活是这样的呀——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交好朋友,可以游戏……从而帮助ta建立对新环境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2.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看得出贝利可是个很独立的孩子哦。他会自己收拾干净、挑选喜欢的衣服(因为看起来会更酷)、来到学校整理内务……
而且,他还会把自己最喜爱的骨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老师,这一切都让他更好的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认知。
3.接纳孩子,帮助ta建立与环境的关系: 面对贝利有时候一些傻傻的举动,周围的人没有抱怨、指责,而是聪明的提醒与接纳。比如,当他因为啃了作业纸而肚子疼,医务室的人员告诉他:“你的肚子不喜欢纸张,下次试着喂着喂它点香蕉吧”;
当他在画画课上,把颜料弄得一团糟,老师并没有指责,而是建议说:“贝利,也许你可以试试用画笔画”……
天啊,觉得这些大人们都好温柔、好智慧(不会像有些大人面对孩子的“麻烦”,只会宣泄情绪),现实中的爸爸妈妈真的要和他们多学习呢。
除了接纳,也让小编看到了周围人对他的欣赏,比如:“我喜欢贝利摇尾巴的样子”、“快看贝利的舞姿,他跳的可真棒”“博物馆的保安送给他一个预示着好运的捕梦网”……贝利的特点在大家的鼓励中更加闪闪发光。而这也是每一个孩子所需要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4.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贝利就像每一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孩子,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有时候也会想干嘛就干嘛,从而闹出好多笑话。比如,当上课铃响的时候,他仍在看松鼠梦想着(缺乏一定的时间观念);
去博物馆忍不住自己爱吃骨头的天性,爬上恐龙化石舔骨头……看起来,贝利显得更为“自由”,但有时候这种自由却影响到了别人。随着孩子的入园或入校,需要习得一些规则——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自主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熊孩子”往往都是缺乏有规则的自由)
所以,在周围人的提醒下,贝利也渐渐将这些规则内化于心——要有一定的时间观念、要学会排队等待、要爱护我们的环境呀等等。当然,他仍是那个充满好奇心、活力满满的孩子。
很喜欢小狗贝利的故事
很简单、很快乐,却又很回味无穷
让我更为感动的是
小狗贝利身上那满满的孩子气
和周围人温柔注视的目光和接纳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它包含了很多有智慧的教养方式
值得每一个大人们好好学习
学会真正的尊重和接纳孩子
孩子看这个故事
往往看到了自己——然后哈哈大笑
感受被理解的快乐
潜移默化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爸爸妈妈看这个故事
不断地把自己放低放低
回想曾经自己是个孩子的时候
学习如何做一个更有智慧的爸妈
和孩子一同成长
“小狗贝利”系列即将上市
敬请期待哦~
关注公众号:耕林童书馆(ID:genglinbook)
您身边最美的阅读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