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平时去幼儿园接孩子,一般很难接上就走,总要在幼儿园里玩一会,和小朋友们跑步比赛。
有个小男孩的跑步速度很快,每次都是第一名,另一个小女孩就不高兴了,在小男孩跑步的时候,故意扔了一只鞋子过去。
小男孩被绊倒了,坐在地上哭。
闻声而来的孩子妈妈,询问了情况。我以为她会帮儿子“出头”,结果她拉起孩子,只简单地说了三个字——“没关系”。
一听妈妈这样说,孩子一边哭一边解释说:“是她绊我的,好疼啊。”
妈妈笑着说:“大家都是同学,没关系的。”
小男孩一直在哭,妈妈却继续和家长聊天,隐约听见她在说:“说是小男子汉,也是很爱哭。”
看着那个默默哭泣的小男孩,真的有一点心疼,因为别人的错,自己摔倒了,妈妈却用“没关系”来安慰自己。
这样的安慰真的不如什么都不说,因为在孩子心里,这件事并不是没有关系,自己希望得到一个“公正”,而那个犯错的孩子,还在对他做鬼脸。
孩子那么伤心,是因为他的感受被忽略,而且一句“没关系”,或许会让他以后都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当自己被打了,玩具被抢了,他都会认为别人是对的。
02
家长说的“没关系”,就是在忽视孩子的“诉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会导致一些负面性格的形成。
胆小和懦弱
孩子在一起玩,经常会发生孩子的玩具被抢了,或者食物被别人拿走吃了的事情。
这时,很多孩子会第一次时间求助家长,而如果家长说了“没关系”,就是在损害孩子的权益。
东西是我的,为什么别人不经过同意就可以吃?
通常情况下,在孩子放学的时候,家长都会带一些零食,一来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二呢,也就是和孩子们分享。
孩子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东西被别人抢走了,家长的“没关系”,也就在暗示,别人欺负你,你就得忍着。
这是对孩子很不利的:一个不懂得保护自己利益的孩子,在以后很容易形成懦弱和胆小的性格。
脾气暴躁
如果孩子的利益被侵犯,向家长求助,却得到不痛不痒的“没关系”,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被迫“强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而孩子们让自己强大的方式,大多是发脾气或者打人。
看着抓狂的女儿,朋友特别无奈,说不知道现在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其实,她是应该知道的。
女儿四岁的时候,他们搬到了一个新的小区,只要有小朋友去她家玩,不管是谁喜欢女儿的玩具,她都是大方地送给别人。
她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让女儿尽快交到一些好朋友。
面对女儿的“小气”,她经常说:“没关系,她们都是你的好朋友。”
她用“没关系”来忽视孩子的拒绝和内心的崩溃,于是,孩子就用“发脾气”的盔甲来保护自己。
讨好型人格
不管是自己的东西被抢了,还是自己被打了,或者是被迫分享,家长一再说“没关系”,言下之意就是,别人想要的时候,你就要满足别人。
然而,牺牲自己的感受,掩埋自己的意愿,一味去迎合别人,很容易造成孩子讨好型的人格。
蒋方舟作客《奇葩大会》,在节目中她表示:
- 当别人的某个观点说错的时候,她也不会提出异议,甚至还会夸奖别人说得好,再来一段。
- 和亲密的爱人生气吵架,对方一再打电话来,她就是说不出“你不要再打了,再打我就生气”的话。
她这样一再委屈自己,迎合别人,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是有关的。
七岁写书,九岁出书,一直都是和一些比她年纪大的人共事、做节目,被输入的信息就是,你要谦虚,少说话,因为他们都比你年长,比你懂得多。
所以别人说什么都没有关系,你听着就好。
03
不在乎孩子真正的感受,随口说出的“没关系”三个字,是在毫无底线地满足别人、损害了自己孩子的利益。
平日生活里,家长怎么做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权益呢?
尊重孩子
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后,会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接纳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一次,带孩子下楼骑车,骑了一会,他就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了。
这时,一个小朋友过来要骑他的车,我想着反正他这会儿也不骑,给别人骑一下也没有关系,就想借给人家骑。
可是,他看到后特别生气,一再强调“这是我的自行车”。
于是,我尊重他的选择,也告诉那个小朋友,这个是他的车,你要玩得经过主人的同意哦。
同时,我也和孩子说,分享就是得到,把自己的东西分出去,也有机会得到别人的。
允许拒绝
让孩子学会说“不”,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必迎合任何人,这样才不会成长为一个“讨好型”的人。
当孩子不想分享、拒绝交换时,不要为了面子去强迫,允许孩子捍卫住自己的,他才能学会尊重别人的。
适当的拒绝,让孩子遵从内心的想法,这样对成长也是有益的。
支持孩子
当别人欺负了我们的孩子,抢走了孩子的东西,他们哭了闹了,这说明他们是在意这件事,觉得是一件“有关系”的大事。
这时,我们可以拥抱着孩子,温柔地告诉他们:“不要哭,把它拿回来(让他和你道歉)”。
前不久,我们去看桃花,孩子捡了很多桃花,放在一个塑料袋里。
可是,她一转身的功夫,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就把袋子拿走了。
她求救一般地看着我,后来,我选择陪她一起走过去,要回了她的袋子。
阳光下,我看到了一个大大的、满足的微笑,我庆幸自己陪着她,支持她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没有随意说出“没关系,这儿的桃花多得是。”
真正负责的父母,是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站在成人的高度看问题,是把孩子的“没关系”当成“有关系”。
爱从来不在于你替孩子做了多大的事,而是在稀疏平常的事上,密密麻麻铺着对孩子的爱。
聪明的父母,会遵从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成为自己,而不是长成别人喜欢的模样。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