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发力。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智慧的父母会和老师一起相互配合,跟老师并肩作战。如果家庭教育做不好以下这几点,花再多的钱,上再好的幼儿园,也是无用的。
01
从尊重老师开始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老师会因为家长的处事方式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吗?”
翻遍答案,除了“会”,就是“肯定会”“非常会”。
很多时候,老师感到委屈、心寒,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并不是因为孩子有缺点,而恰恰是因为家长不恰当的态度和行为。老师的工作热情受到打击,教学质量就会受影响,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
作为父母,从我们自己的求学经历中可发现,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喜欢这个老师,通常就会喜欢老师上的这门课;尊敬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课堂效率就高,知识就掌握得牢。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通常就连带着讨厌那门学科,不积极参与科目的学习,这门课的学习效率就会低,最终吃亏的还是孩子。
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就应该维护孩子对老师的敬畏和热爱。即使双方教育理念存在一些冲突,也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可与老师私下进行沟通,避免将消极情绪传染给孩子。
02
在家里要舍得“用”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自己穿鞋、系鞋带、穿脱衣服、折叠被褥、用筷子;会分发整理餐具、收拾桌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等,这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了孩子充足的自信心。
然而在家里,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略显吃力时,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比如扣纽扣、梳头发、拿玩具等,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如果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实践,缺乏足够的“练习”,孩子便掌握不了做好事情的技巧。
让孩子试着自己洗洗小袜子、帮你扫扫地等等,即使做得不好,也不要嫌弃。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感受到被大人需要时,才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并产生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03
重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教育孩子不是察言观色看表象,而是要对孩子有深刻的洞察力。
作为一名幼儿家长,要重视老师对于孩子的每次点评,比如“饭后喜欢和小朋友打闹”,打闹,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打闹的背后,也许是自控力不够,也许是对班级规则的漠视。这时,就需要家长和孩子进行一次正式而坦诚的对话,在交流中去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
又比如老师表扬孩子“能主动地帮助其他小朋友”,家长不能视而不见,而要积极鼓励他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往往会表现得劲头十足,他得到一次表扬,就期望得到第二次。这种积极的情绪会一直支持他向成人所期望的方向努力。
04
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幼儿之间的游戏玩耍,最易生矛盾、闹别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采用比较极端的处理方式,如 “他打你,你就打他。” 教孩子不要吃亏;还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和所谓的“坏孩子”交往,使孩子丧失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幼儿园老师处理孩子间摩擦时,老师一方面会告诉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会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如: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等。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老师会留给孩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机会;在与小朋友的争执中,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学会面对小小的挫折。
直接帮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许可以解决暂时的矛盾,却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家长要让孩子有机会感受在“矛盾”中的成长,拥有在成长路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打造有阅读氛围的家庭环境
不少家长会抱怨孩子不爱看书,坐不住。这些家长其实需要自问一句:我是否爱读书?
父母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否有意为孩子进行阅读准备是造成孩子将来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哲学家波普尔的父母非常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波普尔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它地方几乎全是书。波普尔后来回忆说:“在我还未能读懂父亲的这些藏书前,它们就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身边总是充斥着玩具与零食,他就可能变得贪玩、贪吃;如果家里的麻将声、争吵声,此起彼伏,孩子的世界就会充斥着暴躁与不安;如果房间里总是飘着书香,孩子的心灵就能得以滋养。
因此,有阅读氛围的家庭,是养育好孩子的第一要素。父母如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有趣的阅读材料,孩子就能自由选择喜欢的内容,从而爱上阅读。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期待孩子有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