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时候,安徒生和他的童话故事享誉世界,丹麦作为安徒生的故乡广为人知。美人鱼、丑小鸭、拇指姑娘等形象都是中国人所熟知和喜爱的。近些年又有乐高、嘉士伯等品牌进入了国人的日常生活。
我有幸参加了“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的培训项目,在丹麦生活了两周,通过讲座、学习讨论、参观、现场考察、实地操作、与家长沟通等活动,对丹麦的幼儿教育有了整体的了解。
丹麦的幼儿教育
丹麦的第一所社会公共幼教机构出现在1901年,是一对夫妇兴建的半日的幼儿园。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国家的公共事业。至今,2~5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6%。
丹麦的幼儿园称作”Day Care”,是对幼儿兼有看护和教育的机构,属非学校教育系统,更强调照顾孩子的生活,具福利性、服务性。有学者这样定义幼儿园: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参与自己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没有传统的课程,不分学科,孩子的任务就是玩,可以参与不同的活动,在玩中学。
1、幼儿园的主要类型
幼教机构按孩子年龄分为三类:面向小婴儿的托儿所、3~5岁的幼儿园、以及混合年龄的幼儿园,以后者居多。根据不同的举办方也分三种类型,即公办的、私立的、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合作幼儿园”,(又称民间自办园)。三者之中,最多的是由民间兴办家长参与的幼教机构(由董事会自主管理)。
在丹麦,每个孩子自出生,国家就开始给钱,这钱会一直跟着孩子走,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公办的幼儿园通常是地方政府举办,是免费的;私立的则需要多付费;民间自办园则付费较少,其经费来源政府与家长的比例为70:30。
家长选择后两者意味着能更多参与教育和管理,办自己满意的幼儿园。此外,还存在着家庭托儿所,家长在养育自己孩子的同时向周边社区提供育儿服务,多收托几个孩子,政府给予照料者工资报酬。
幼儿园是根据公众需求开设的。每周幼儿园开园时间为40-60小时。幼儿园作息以某园为例,6:30开门并提供早餐,为有需求的双职工服务;8:00~9:00大多孩子入园,开展各种活动,内容会根据每月或每周的主题而进行调整;11:00午餐;12:00户外游戏和运动;14:00大厅集合,老师与孩子进行不同类型的一些小话题,包括听、说和吸收知识方面;15:00工作坊活动,有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等;17:00离园。
2、幼儿园的建筑及园舍设施
在丹麦,我们有机会探访了5所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全部融于社区生活之中,感觉完全不起眼,大门以及园内设施非常普通,与周围街区环境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如魔笛幼儿园就是个栅栏门,幼儿园名称的标识则为一正方形的图画牌,非常朴素,完全没有任何鲜艳的颜色和突出的形象。
相比较来看,中国这些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不仅显得刻意、夸张,更是让教育脱离现实地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近年来国内幼儿园装修日趋高大上,甚至出现很多攀比型的豪华幼儿园,就是典型的表现。
丹麦的幼儿园一般是平房,顶多两层,户外设施常常与自然环境顺势而为,形成一体,设施场地是原生态的,用大量原木制成,有树屋、滑梯、沙箱、秋千、平衡木------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是要有趣,让孩子喜欢玩,并且具有冒险性、挑战性。
由于常常阴雨,很多幼儿园在室内也有供小孩子爬行和滑行的简易垫子,还有大龙球、按摩球、秋千架等感统训练设施。
幼儿园中无论户外还是室内,常常为孩子配备一些充满神秘感的小屋、城堡或其他有意思的去处,比如一张旧的大柜变幻成为通往“森林”的大门,户外大树中间的小屋联通索桥等。
3、幼儿园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丹麦幼儿园有六大目标:个体技能、社交能力和包容性、语言发展、身体和运动、自然和自然现象、文化表现形式和价值,这六个方面综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实施分科教学的课程。
丹麦幼教模式就是玩,这一点在国内目前很少有人提倡。成人要帮助和支持孩子玩,在玩中学习。幼儿园要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每天很多时间是在户外玩,他们要自己穿衣外出,自己决定玩什么,如有玩沙玩泥的,骑车、爬树的------多是自由散漫地玩,没有统一的上课。
我们去一所幼儿园的时间大致是中午一时,小婴儿正在户外午睡,交流中,园长表示,孩子在户外睡眠可以听到鸟鸣,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他们认为这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好处。
有人质疑这样做的依据,答案是这是丹麦人的生活习惯使然,是常识。在幼儿园,通常没有统一的排队,没有同一时间起床,而是谁先睡醒先起来,先换好衣服的就先出去玩。
即使刮风下雨,孩子也会去户外玩,丹麦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天气不是问题,穿合适的衣服就可以”。这里不是成人在做选择,而是从孩子出发从有益于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
老师不是自己想当然,而是要不断地揣摩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了解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课程多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老师要有好奇心,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要让孩子遇到对他们充满兴趣和关心的人。幼儿园要让孩子接触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包括足疗,骨头小人------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去上学,参与社会生活。
我们看到的老师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态度平和亲切的成年人。有这样一些细节,如,老师把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孩子抱在怀里安抚着;一位老师把孩子举高高如同亲子之间的亲密行为。这里的教育自然而然了无痕迹,多为不教而教。
4、一场“幻想之旅”的情景剧
在丹麦幼儿园常常能够在看到安徒生童话故事及其中的角色、场景,安徒生一直没有走远,就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魔笛幼儿园设有豌豆公主的场景,很多幼儿园进行安徒生童话戏剧的表演活动。我们观摩了一场由孩子自发地根据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依原有故事即兴表演的“幻想之旅”,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有了真切的感悟。
所谓“幻想之旅”即没有任何事先设计好的主题、角色与情节,完全由孩子们即兴创造。老师先让每个孩子说他想让自己成为什么即扮演什么,有的说自己是国王或王后、公主,有的说自己是美人鱼,有的说自己是猫咪……还有乐高的国王、骨头小人等,老师大致与孩子沟通了各自居住的地方,如王宫城堡即室内一边的沙发、海边则为对面的一块毯子等。
表演开始,老师和孩子是一边演一边编情节,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老师的作用是提问启发孩子的想象,或是串场引导,推动故事的展开和延续,促使几个角色或场景间发生关系。
如,乐高国王要做什么——想去城堡,先是挖地道,但王宫的国王不同意,对方行为被严厉禁止,于是老师引导大家“发生了什么?怎么办?”改为制作钻石,之后送进城堡 ------小猫咪跑出皇宫去找美人鱼,可能溺水,公主把她拽回来,国王按电钮关大门。
中间有演不下去的情况或出现突发情况,比如扮小猫的孩子因入园时间不长,有些不适应,情绪转低,老师及时关注,并根据当时的情景不脱离故事情节地予以自然的引导。
整个过程体现了玩中学,孩子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并展开惊人的想象。他们在表演中了解行为界限——小猫不能跑到水里;又在与人交往中读懂他人的情绪意愿、以及矛盾冲突的解决。这些都不是成人能够通过说教告诉给孩子的。
表演没有排练,也无特意设置物质设施,或专门的场景布置。活动不是着重结果而是过程导向,孩子全部参与在情境之中,学习和享受过程,大家都非常舒服开心,最后随着故事的开展在老师建议下孩子们自然地一起唱起歌来,在歌声中结束表演。
这样的表演或许可以称之为“开心之旅”。而且以上所及有关社交能力,语言发展,身体运动及文化表现等目标通过表演游戏得到实施。
再读安徒生
说起安徒生,我们都知道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儿童文学界通常会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奖(1956年设立),安徒生在中国的影响局限于这样狭窄的范围,不得不说是很遗憾的。
在丹麦我们有机会再次与安徒生相遇和对话。安徒生始终持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童话可以用于各个年龄及成人,适用于每个人的人生,而并非仅仅是给孩子的。
安徒生及其童话的内涵丰富深刻,除了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还体现勤奋向上,正直、善良、公平、真诚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皇帝的新衣》以孩子般的真诚反衬成人的虚伪,又提倡打破常规,注重孩子拥有书本之外的能力等等,虽历经数百年至今光彩依旧。
国人需要再读安徒生,获得人生启迪,发掘和拓展其普世文化价值和精神,为我所用,为当下喧嚣功利的社会注入一支清新剂。中国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也应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要增强历史感。
中国和丹麦在幼儿教育领域尽管存在国情差异,很多方面无法照搬,但丹麦幼教的一些理念和实践的确值得学习,如能加以借鉴善莫大焉。
中国幼儿教育近年发展迅速,但往往对形式的关注大于内容,过于崇尚物质技术,却忽视了人。迫切需要进行实质上的变革。知易行难,呼吁幼教人起而行之,知行合一,切实有所作为。
1、让孩子成为孩子。在丹麦幼儿园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孩子像孩子,他们稚拙、真实,天性尽显,孩子的一日生活就是玩,各种玩,自由地玩。来自于自然的孩子最喜爱在户外玩,爬高、玩泥、骑车,甚至于在地上爬着玩,有句话“孩子越脏越快乐”,又“天气不是问题”,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几乎成为社会共识。
孩子在自然中身体会增进感受天气温度的能力,增强体温调节力,同时获得多种感知甚至体验惊险,如泥和沙的性质------而我们则更多是成人自己觉得脏,觉得冷,或是有危险,因而限制孩子的行为,也剥夺了他们的成长。
在幼儿园看到的场景:几个换好衣服的孩子爬上山坡,排在第一个的男孩从山顶上的滑梯滑下来并得意地向我们挥手;一位妈妈接孩子离园,走出大门几步,小不点折回去,在门口的小水洼处淌水玩。
2、生活比天大。丹麦明确幼儿园属于非学校系统,不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我们却纳入基础教育一部分,再来管制监控幼儿园不能教知识,批评小学化?
其实定位错误必然人为的制造出问题。丹麦人认为书本不是最重要的,“生活比天大”,生活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因此要求教师有足够耐心,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丹麦幼儿园多原生态融于社区生活。
六大目标不是分科目系统教学,而是综合地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教师明了每日活动都需围绕这些目标,机构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丹麦同仁常常强调常识,以及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注。
在丹麦,幼儿园就像是孩子的另一个家,是他们生活和游戏并得到简单快乐的地方。
3、尊重个体接纳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他自己”,有独特的感受和能力。要让他们在自己认知基础上做自己,自己去发现结论而不是老师告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更非提供标准答案。老师致力于支持每一个孩子,不忽视安静的不爱说话的。情景剧中老师及时关注到一个小女孩情绪低落,用“小猫困了,不吃鱼骨头了,要睡觉”并将她抱在腿上,没有脱离故事情景不动声色就化解了问题。
尊重个体也意味着接纳差异。要了解每个人是不同的,尊重他的选择。孩子也要既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
丹麦教育者在提及个性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性,认为孩子要与其他人有关联才能够学习和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社会化,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成为社会一员,做人,而不是注重特定知识的灌输。要引导孩子学会团体生活,建立规则而不是个人为所欲为。国内教育往往统一安排教学,把全体孩子当成一个对象实施教育,划一的要求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只能制造无个性可言的标准件。其实,反人道的教育不如没有教育。
又如孩子在敲击器乐演奏时,不是向中国那样注重技巧,而是强调规则,要伴随音乐该起则起该止则止,孩子要能够根据提示分别演奏不同的打击乐器,从而在参与活动和共同生活中,了解和遵守行为界限,建立必要的秩序。
4、教育是点亮而非改变。“教育是点亮而非改变”,背后是对人的尊重。点亮即让从个体从内心产生动力,人要在自己认知基础上做自己。“对话”是丹麦的关键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在交往中通过对话去学习,强调相互的学习影响,而非单向给予或改变(是with非to)。
“老师站在前面,并不意味着权威,人人都可以质疑”这些均为丹麦文化。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也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服从的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一员,教育对象不是被动的,不是以我即教师为中心去灌输,而是引导启发,激发孩子发展的内在动力。师生之间、孩子之间应建立安全平等的交流方式。
丹麦幼儿园的老师拥有教育自主权,能够自己做判断和决策,不是如同中国专家和领导处处以权威身份指手画脚。
老师要创造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让他们感到安全而又具有挑战性。这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而常常要“把自己放成孩子,不断去探求孩子的需要是什么”。如“幻想之旅”中老师要能够关注每一个孩子,把控行为方向,以及敏感地意识到问题苗头等。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展现了教育艺术和智慧,除了专业学习,更取决于人生经验和对孩子的深入了解。
幼儿园也有教研,老师之间相互平等的交流对话,或是定期开展园所教研。幼儿园教师更多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自我激励,而不是靠外在的评优上等级。
幼儿园如同一个大家庭,大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相互理解信任,彼此之间的关系真诚、简单。家园之间关系也比较和谐,如孩子发生意外伤害多会得到家长的理解,而非矛盾升级造成对孩子的再次伤害。“成人快乐了,孩子才能快乐”。
总之,在丹麦考察幼儿教育,看到孩子就像孩子,幼儿园也是幼儿园应有的样子。中国幼教也需要回归本源——生活、简单、自然和安宁,回到久违了的朴素常识。
因此迫切需要教育行政对幼儿教育放权对教师放权,同时下大力气增进服务和重建信任;教师即每一个教育者个体更需要增强主体意识,要觉醒和点亮自己,拒绝抱怨和苟且,本着应有的教育良知做教育。
教育中人是最重要的,要尊重人,关注孩子、敬畏生命,如同安徒生那样“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做有温度的教育。
添加微信15324911906邀请你和百万家长共同讨论育儿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