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早晨,同一个妈妈,同一个孩子,发生了两件事情。
一幕让人觉得这娃超级倔脾气,一幕又让人觉得这娃还挺通情达理的。
是孩子的捉摸不定?还是另有玄机?
1
早晨阳光从窗户里射进来,我站在镜子前做出门前的整理。镜子里的我穿着蓝白条的短袖连衣裙。
然后,我瞥到了镜子里的Lemon,白色长袖T恤外面还套了一件橘红色的长袖衬衫。
“你穿这么多啊,今天很热吧!”我对着镜子里的我们感慨的说。
“我觉得冷啊,我穿的不多!”
“待会我们要骑自行车,太阳那么大,会热的!”
“我就要穿!”lemon声音和语气都加大了一倍。
我没有接话。我意识到自己越界了。
路上,他骑着平衡车,火辣的太阳晒得他汗珠顺着脸颊一滴滴的落下来,但是他依旧没有脱掉那件橙色的外套。
快到幼儿园的时候,lemon突然拉住我说,“妈妈,我还想去seesaw咖啡坐一会,玩一下!”
“现在几点了?” 我边掏手机边问。
“应该还有很多时间吧!” lemon回答。
“现在是8:55分,幼儿园9:00关门。56,57,58,59,60,还有5分钟!”
“哎,那没有时间了,我们还是直接去幼儿园吧!” lemon说着加速向前骑行。
听到lemon的回答的时候,我有些诧异,我没想到lemon这么爽快的做出了我期望的判断。
早晨的两件事:
一是我想让他脱掉一件外套,他断然拒绝了,纵使汗流浃背也要硬撑到底;
二是我想让他放弃上幼儿园前去咖啡厅坐一会的念头,结果他主动的放弃了。
抛开我是不是越界,应该管他的问题,我想知道孩子截然不同的反馈,是不是有章可循,而不是一种随机事件。
2
说话的学问
我回顾了我说话时的语言。
【事件一】
“你穿这么多啊,今天很热吧!”
“多”!多少算多?
“热”!什么算热?
我给lemon的是我的个人感觉判断。
既然是个人的判断,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我说热,他可以说冷;
我说多,他可以说不多。
我抛出我的判断,lemon开始反驳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
我们陷入了没有参照点的无休止的争论。
【事件二】
“现在是8:55分,幼儿园9:00关门。56,57,58,59,60,还有5分钟!”
“现在8:55分” 是我掏出着手机让lemon亲眼看见的,屏幕显示出来的事实。
“幼儿园9:00关门” 是一个lemon已知的事实。
“56,57,58,59,60,还有5分钟。” 这也是lemon听着我数出来的事实。
三个孩子看见,听见,知道的事实,让lemon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很开心的执行了自己的判断,骑着车去了幼儿园。
沟通完全没有阻力。
假象一下,如果我这么回答,“现在很晚了!”
“现在还很早啊!我要去seesaw咖啡!”
“我们下次早点出门再去好吗?”
“不行!我今天就想去!”
。。。。。。
“早,晚” 依旧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接下去就是关于晚,还是早的无休止争辩。
其实,当时我听见lemon想去咖啡厅的提议,脑子里的第一个蹦出来的想法是“当然不可能”,我想用现在很晚了来说服他。但是鬼使神差,我说出了更加合适的话。
我抛出的是事实,lemon自己做出了判断,“那没有时间了,我们还是直接去幼儿园吧!”
正中下怀不是?!
3
把判断留给孩子
同一个早晨,
两个事件,
大相近庭的结果,
造成差异的不是孩子,而是主导这场对话的我们。
如果我用判断开了头,一件事情就变成了对错之争。
我说天气热,穿得多,就是否定了孩子对于衣服的选择权,他当然会奋力抗争,我心里也堵得慌。(也许有娃天生顺从,但不幸的是我和lemon都是钻牛角尖的倔脾气。)
更要命的是,话一出口,后来即使觉得不对,也不大愿意纠正。近30度的高温,烈日当头,穿着两件长袖骑行的lemon大约就是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不要说孩子,我也干过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儿。
这种很有自我意识的娃,怎么破?
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既然这样,那我们有两种策略。
一是不要急着自己抢先就把水泼出去了,否则孩子也只有学样泼水的份。(避免自己先给出主观判断)
二是在孩子把水泼出去之前,给他一个全面而有力的事实依据,让他把这盆水泼在水池里,而不是咱们的棉花被上。(给他足够支持他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所需要的全面有力的事实)
我们可以做他的眼睛,但我们不能取代他的大脑。
把判断的权利留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按照这种逻辑,我应该可以在事件一里面这么和lemon说。
“昨天24度,我穿了一件短袖衬衫。今天28度,比昨天高4度,我想我穿这件短袖的连衣裙没啥问题。”
把最开始的个人对“冷热”,“多少”的主观判断,换成了对于客观事实和关于自己的一种描述。
昨天的温度,今天的温度,这都是天气预报的结果,有理有据的。
我昨天穿了什么也是孩子看见的事实。
Lemon是不是也会因此做出更加合理的判断呢?
就算面对我给出来的事实,孩子依旧做出多穿一件的判断。
那也尊重他,不要在路上,在孩子出汗的时候,补上那么一句,“看吧,不听我的,热了吧!”
除了发泄了一下我们心中的那股憋屈,一点好处都没有,孩子的自尊撒了一地。
最得不偿失的是,本来通过这次的感受,他会调整自己下次的行为,但这句话会让他宁可热,明天也要这么穿。
对于这些孩子,激将法可没用!
试错本就是成长的最高效方式。
与其一次次的告诉孩子我们的决定,毫不留情的否决他的各种判断,让孩子和我们渐行渐远,不如在这些小的互动中,慢慢增强孩子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这也是孩子将来面对大的事情能够自我决策的底气和自信的源泉。
4
完美的执行力
在说话之前先思考一下,看似我们费了些力气,让自己的脑子多走了些弯,但是这却带来了甜蜜的副作用。
“我们直接去幼儿园吧!”
这既是孩子做出的判断,也是一种无形的承诺。
言出必行,是大多数正常人潜意识都会遵循的自动行为方式。
孩子对于他自己的判断有着更多的责任心和满意感,他们也会开开心心的切实执行自己的决定。
事件二后来是这样的:
“妈妈,你快点走啊!只有五分钟了!”lemon飞速的在前面骑行,我拼命的在后面跑。
“你也太快了,我的两条腿还真比不过你两个轮子!”
伴着几分钟你追我赶的欢笑,我们赶在了幼儿园木制大门关起来的那一刻走了进去。
1. 和孩子的对话中,尽量避免直接给出主观判断,以免陷入僵持。
2. 尽量给孩子提供有力的事实,让孩子自己做出更加合理的判断。
3. 孩子对自己做的判断有着完美的执行力和满足感。
情绪管理:
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