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该从何做起?会把孩子惯坏么?

作者:天使在线幸福家庭 06-28阅读:2540次

作者: 张爽(豌豆妈)

无条件接纳,那孩子杀人放火你们也接纳?

我相信你们是爱孩子,但这样对孩子会不会太娇纵?

光说接纳接纳,不解决问题么?

关于无条件接纳,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看完本文,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1

不信任孩子,谈什么接纳

我想,这需要好好的讲一讲,我所理解的无条件接纳。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信任孩子。

无条件接纳的通道: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

先说这个基础。

比如说,当你的孩子说:“我要去杀人,我要拿刀去欺负别人”。

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孩子——

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小的孩子就敢说杀人,就这长大了还得了。

这个“长大了还得了”就成了你预设的一个结果,为了这个结果不去实现,你就要做出一点努力,比如说教,比如打孩子一顿,让他知道错了。

而如果你信任孩子呢?

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让他这样愤怒。

这就走向了了解的这个通道,在通道的另一头,你会看到孩子经受了什么。接纳不表示就让这个孩子就去做这个事吧,你想做就去做吧。

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XX欺负我”

不信任的反应是——

“怎么这么懦弱,长大也会被人看不起”。

“这个XX为什么总是欺负我家孩子”

“我应该做点什么,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去帮助孩子”

“天呐,我的孩子正在经受什么啊,太可怜了”

总之,不相信这是一个过程,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走出这个过程。

信任的反应是——

“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妈妈抱抱你吧”

“妈妈也很想陪着你,今天我们得去幼儿园,但是妈妈愿意听你说”

接纳也不表示,那今天就别去幼儿园了。

可以看到,不信任的前提下,我们的反应是背离孩子的需要的。我们成人心中的担心还有幻想,转移走了我们的注意力。

信任的前提下,我们的反应是去感受孩子的需要。所以说信任是基础。如果你根本不信任你的孩子,就别提什么接纳了。

再说这个通道。

如果一个孩子不停的哭闹,你知道,他是困了,那么你会更有耐心一些。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你是知道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做的更接纳一些。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是那么容易就看到了。

所以这个通道有时候不是那么清淅,这就需要回到信任这个基础上。相信孩子是善的,相信孩子的未来的路是孩子要走的,无论艰辛与否风景独好。

如果信任这个基础劳靠,那么通道自然展开。一但不信任,父母就迷失在自己的担心与幻想中,通道也就消失了。

2

接纳的是情绪,而非行为本身

无条件接纳的是情绪及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

案例一:

有一个姥姥问我:“孩子就非要尿在床上,我拿盆接了一半,还非要让我倒回到床上,不倒就哭,这给我气的啊,您说说这该怎么办?”

我:“如果是我,我就先把盆里接着的倒到马桶里。”

姥姥:“那他哭啊,他不干啊”

我:“那就让他哭,让他不干啊”

姥姥:“……”

案例二:

还有一个爸爸说:“晚上睡的晚早上起不来,怎么办啊”

我:“早点上床睡觉”

爸爸:“她玩不够就是不回家啊”

我:“你坚持让她回呢”

爸爸:“她就是不回啊”

案例三:

有一位妈妈说:“我已经告诉他不许打我了,可是他还打”

我:“他打你的时候,你握住他的手,把他抱在怀里,让他不能再打你”

妈妈:“我已经弄不住他了”

我:“如果想要弄的住就能弄住,他才5岁40斤你就弄不住了,要是再大呢?”

妈妈:“我是觉得他肯定还是有情绪,还是得找地方发出来”

我:“让他在你怀里哭,挣扎,就发出来了”

妈妈:“……”

这样的案例挺多的,拿孩子没有办法,父母没有权威,这与无条件接纳一点关系都没有。

千万不要说,我接纳孩子所以……你只是顺从,只是娇惯,而且你还不享受这种顺从。

因为谁也不喜欢自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往往会让父母积赞下情绪,这个地方忍了,在别的事情上发作起来。

当孩子觉得父母拿自己没办法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感觉自己有力量,比大人厉害,实际在内心深处没有安全感。

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天,是地,无所不能,我爸爸什么都不怕,我妈妈什么事都难不倒,这样孩子就有安全感。

可是这天这地表现得如此无可奈何,如何让孩子从心里觉得可以遮风挡雨。试想,你还没有我厉害,我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到?我害怕的事你不怕?

孩子想要找到安全感,会更多的试探父母的界限,会给父母更多无可奈何的机会。

我们接纳孩子的行为是指——不因为这个行为就否定,评判孩子。但是绝不是任由孩子的行为去发展。

有一次孩子们都睡着了,我下楼去喝水。

等我上楼的时候,发现一个孩子醒了,正蹲在被子边上(当时园里没有床,孩子们的被褥铺在地台上午睡)在墙上蹭着什么东西,我和他打招呼,发现他的反应不太对。然后就闻到一股臭味。

原来这个孩子在地台上拉臭臭,然后把大便抹到墙上去。这个孩子快四岁,来幼儿园一年多了,大小便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去把他拎出来(当时也只能拎出来了),脱光,洗干净,穿衣服。然后带着他,准备手套,垃圾袋,布,一盆水,一起处理现场。我先处理比较多的地方,以免一擦更多的地方脏了,然后他负责擦墙上的印子,我来擦地。我们两个静悄悄的,一起干活。

等我们都弄干净了,我抱着他,说我们休息一会。过了一会儿这孩子说:“我爸爸不回来了,做飞机去别的地方”。

我才明白,这孩子的爸爸长年出差,这次说好回来,孩子已经盼了很久,所以很失望,用这样的行为来宣泄。

我把这孩子的被褥包起来,给了他家人,我们一起说好,都不再提这个事。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不管管么,不得给孩子讲这样不对么?他下回再失望呢,再有情绪不是得到处拉么?

可是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而且这个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与我有着一种特别的链接,他喜欢帮我做事情,更喜欢拥抱,和小朋友相处更融洽。

当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接纳已经发生的行为,这让孩子放松下来。

然后我们一起善后,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不需要说教,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正确。当因为一时气愤做了自己也知道不正确的事的时候,有机会去改正是让人感到希望的。

没有发生的那部分行为,才需要我们干预。

比如尿到床上那部分,我们不评价,但是我要把床单换下来,如果孩子不让换,这个不让换的行为就需要干预,把孩子抱下来,然后换床单,如果他哭闹,那么就陪着他,哭闹的过程是很好的宣泄。

有些小孩子控制不住就会打人。

对于攻击性行为,我们有很多的处理方式,比如正向的语言:

“我们都是好朋友”

“小手喜欢轻轻地摸小朋友”

“XX知道怎么样做个好哥哥”

还有时候被打的小朋友哭了,就让打人的小朋友帮忙照顾。

有些孩子情绪非常的燥动,自由游戏时间可以到处引发冲突。

这个时候老师会请他和老师待一会儿,如果这孩子安静不下来,还会抱着他,告诉他:“老师感受到你心里有个小火苗,等小火苗熄灭了再去玩。”

老师观察某个孩子某一天的情绪特别不好的时候,会留心这个孩子,在这个孩子出手前就制止他。

3

最好的方法,是深刻地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但是这些方法,都只是方法。而且没有一种方法是无懈可击的,没有一种方法是完全经的住推敲的。

如果仅仅是去照搬方法,那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就有效果,但是并不能杜绝这样的行为。

真的有帮助的,是做为成人深刻地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看到他的需要。

比如一个内心恐惧的孩子,借由攻击性行为来感受力量,那么需要给他安全的环境,治疗性的故事,在孩子睡着前轻轻的念祈祷文。

一个孩子因为曾经被父母打过,承受了父母的情绪,那么首先需要家长的配合和转变,在幼儿园中老师需要观察这个孩子,在他的行为发生之前就制止,要给他安全的环境宣泄,比如在老师的怀里挣扎大哭大叫。

而非要把尿尿到床上,和打妈妈,这样的行为的需要是什么?

很可能就是需要感受到界限和力量,需要你坚定的不允许和有力的制止。然后大哭不止,哭也是一种需要。

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想哭就能哭出来,很多时候需要一个由头,一个引子才能哭的痛快。

再比如那个晚上不回家的孩子,她的需要是什么?

这需要父母认真的理解她,去感受她。如果仅仅是在外面没玩够,那么每天都玩,需要一点父母的权威让孩子终止她喜欢做的事,这是孩子意志的培养,孩子真的不需要永远都顺心。

但是往往孩子的需要不是表面上她表达的,或是看到的,这需要需要我们俯下身来,认真地感受与倾听。

最基础的需要是——完整的接纳和被看见。

4

让不让你做想做的事,与接纳无关

无条件接纳,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身边的人。

有一次,因为一点事,我很生气。我家先生说:“这就不值得生气”,我当时火大了,你凭什么说不值得啊,我就是生气就是生气了。

还有一次,我先生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我当时特别伤心,我简直觉得他不爱我了,他否定我的感受,不愿意保护我。

后来我很认真地表达了我的感受,我先生表示接受。有一次我家鸟死了,我非常害怕,我先生就抱着我,一直等我平静下来,我立马就觉得被支持,被理解。

成人与成人之间的相处,还比较势均力敌,你凭什么说我不能生气?你从凭什么说不值得?还可以叫个板,聊一聊。

而孩子呢??

我听到一个爸爸这样和女儿说:“爸爸不是不让你哭,但是你有事的时候哭,没事就不要哭,没事也哭就不像话了”。我心想:“你没事能哭出来么?”孩子只能忍着不哭。

还有一个妈妈说:“值得的哭,不值得的事不要哭”,天呐,这个值得是谁的标准?大人的?还是孩子的?

还有家长说:“都快四岁了,也该懂事了,睡醒了还得找她妈,看不到她妈就吭叽。”多大的孩子就应该不找妈妈了?

孩子们连和我们争论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我们高高在上,我们的人生经验比孩子多,我们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理解的人生讲给孩子听,自以为正确。我们用这些道理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然后指责他们的行为。

事实上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别人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允许。

孩子的存在,晶莹剔透。帮助我们看到,被我们压抑的需要和渴望。看到需要,认可需要,别人的,自己的。所以无条件接纳的路,其实是一条自我成长的路。

所以说,

我让你做你想干的事情,不一定代表我接纳你;

我不让你干一些事情,不代表我不接纳你。

接纳是接受和理解,无条件的接纳就是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

而孩子天生都是善的,没有太多世间的污染,与我们也没有利害关系,而且都那么可爱,是我们学会无条件接纳的最好陪练。

感恩我们拥有他们的这段时间吧!

* 本文作者:张爽(豌豆妈),转载自公众号:通州华德福明水学苑,ID:qimiaojia-huadefu,感恩老师分享。

界限与权威、自由与规则,是孩子独立成人的基本元素。

如何给孩子立界限,如何给不同年龄及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立界限,从而支持到儿童的社交生活,及更好帮助孩子实现健康的“社会性发展”?

特别邀请到具有20年丰富教育实战经验的阳光三月老师继续为我们带来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课:为孩子立界限 | 阳光三月第6期界限深度课。

☟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阳光三月老师【界限深度课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