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立周会走”,意思是说新出生的宝宝三个月会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能坐,七个月会打滚,八个月会爬,九个月能扶东西站立,满一周岁会走。
但事实上,有些宝宝的情况会有所偏差,比如有些家庭比较操之过急,希望宝宝能够迅速学会走路,从而过早的让宝宝学站立,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要知道,宝宝学站是成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会真正站立之前,宝宝必须具备足够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而宝宝只有到十一个月时,下肢骨骼的强度才能支撑起自己的体重。如果在此之前,就让宝宝学会站立,宝宝细致骨骼还不能够承受体重,属于负重执行时,反而容易造成宝宝“O”型腿、X型腿。
宝宝应该怎样正确的走路呢?下面和杏妈一起往下看。
1、一岁之前走路小心“O”型腿
许多妈妈也许不知道1岁之前的宝宝,下肢肌肉和维持足弓的小肌肉群还没有发育彻底,并且宝宝腿部比较柔软,还不能极好的支持自个身体的全部力量,假如让宝宝过早的学习走路,脊椎和下肢就需要接受更多的负荷,对宝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呈现“X”型腿、“O”型腿。
2、宝宝多大走路正常呢?
有人说宝宝走路太晚是有福,这其实是误区,如果宝宝15个月仍完全不能独走,建议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和发育评估。
另外,也有家长认为宝宝不会走是缺钙造成的,就一味给宝宝补充钙剂,或去医院化验微量元素看缺什么东西。其实宝宝走得晚不一定跟缺什么东西有关,我们更应警惕的是神经心理疾病造成的,比如精神发育迟缓、脑性瘫痪、中枢协调障碍等。
3、学走路的注意事项。
不要牵着宝宝走路,牵着着宝宝走,不仅会导致宝宝垫脚走路,而且如果不注意力道会导致宝宝胳膊的损伤。爸妈累的腰酸背痛,宝宝也得不到好的锻炼。
宝宝走路老摔跤,如果宝宝站着没有问题只是走时会摔跤只能说明是肌肉的力量还不够,要多加以引导训练;但是如果宝宝除了经常摔跤、还有蹲下起来困难、动作不协调、随年龄增长没有好转,就要到医院就诊,检查是否有先天性肌肉方面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