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拼音等课程,入学考这些能力更重要!

作者:兰可可绘本馆 07-18阅读:1555次

近日,《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印发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原因是:该文件对幼儿园开设英语、拼音等课程做了明确禁止,强调要全面、彻底治理幼儿园的小学化问题。

l 我们不妨先从《通知》中的“治理任务”部分来看一下,什么是幼儿园小学化?

1.教学内容小学化

忽视“体、智、德、美”全面教育,偏重智力教学,无视孩子个体发展水平与均衡发展,强化拼音、写字、算数、英语等方面的学习。

2.教学形式小学化

以单一的集中授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或者安排幼儿进行抄写、背诵等强化训练。这些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偏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孩子的自主探索。

3.教育环境小学化

有的幼儿园会将教室布置成小学课堂,只注重学习环境,而忽视了游戏环境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4. 教师资质能力小学化

现实中,部分幼儿园从业人员未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而即使取得教师资格,部分地区的教师也习惯了“小学化”的教学方式。

5.小学升学小学化

其实,小学化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幼儿园,很多小学要求孩子入学前就提前学习一些内容,幼儿园不得不将教学内容小学化,以迎合小学的需求。

随后,北京市教委还表示,北京将严查幼儿园上英语、拼音课的现象,教小朋友进行20以上的加减乘除运算等教授小学阶段知识的做法。一旦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幼儿园将被降级降类。

l 那我们就来根据这个现象分析一下,幼儿园为何“小学化”了?

一方面,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们身上总是背负着过多的焦虑,这种焦虑之下,其实也折射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功利化思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源跟我国教育评价方式相关,它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将他们分流到不同学校,各个学校间又存在师资、资源上的诸多不平衡。很多家长期望孩子能进到更好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幼儿园的“小学化”。

同时,纵观近几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断的增加,使得一些人看到了一些商机,使得公立幼儿园不断减少,私立幼儿园则不断增加。“双语幼儿园”、“幼小衔接班”,珠心算、围棋等各种幼儿培训,名目繁多的“亲子班”一齐上,泥沙俱下,这也从侧面加快了幼儿园的“小学化”。

下面对某幼儿培训机构的调查数据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l 而幼儿园小学化也确实会给孩子们带了各种危害:

1. 影响孩子创造性发展

孩子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内容是阶段的跳跃,反而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

2.造成孩子厌学情绪

超出认知水平的学习颇具难度,孩子会产生挫败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抗拒与恐惧。

3.失去童年应有的幸福感

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本该是充满感的一段时光,而小学化无疑是在剥夺孩子的这种幸福感。

4.评价标准产生偏差

除了对孩子本身,小学化也影响着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我们只在乎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这样的教育观,显然是错误的。

5.阻碍孩子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育观下,孩子在艺术、情感、创造等方面的天赋很难得到肯定,小学化真正阻碍的,正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啊!

l 如此看来,教育部“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拼音等课程”的规定确实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着想!

同时,《通知》中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的部分重点内容还包括:

1、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

2、幼儿园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3、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的,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教师的责任。

4、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对此,有的家长理解这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决定;而有的家长则心生担忧,生怕孩子在教育部提倡的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不参加校外辅导的“零起点教学”会让孩子跟不上。

为了让孩子不“落后于人”,很多家长还选择送孩子去教授拼音的私立幼儿园,或提前送孩子去课外学习班。这样的现象多了之后,个别小学甚至不重点教授拼音,而认为孩子们都应该学过了,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在学前期怎么做才能不“揠苗助长”呢?

l 其实,“零起点”并不等于“零准备”,担心“在幼儿园学不到东西”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可以“教”的多着呢!

一、语言启蒙

有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的语言技能越好,后期学习能力越强。因此,在孩子0-6岁,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拼音,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和家长采用符合孩子认知和兴趣的方式耐心解答,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开等“破坏行为”,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观察。

三、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健康、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品德陶冶、个性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终身受益。家庭教育要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人际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并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四、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学前阶段是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期,孩子会在情绪、行为习惯、同伴关系、自我表达等多方面获得发展,并在社会化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相应心理品质。比如,能猜测别人的想法;能替别人着想的同理心、可以和别人合作完成任务、懂得了分享。

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3-4岁时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4-5岁的儿童逐渐学会对情绪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帮孩子步入社会做准备。

写在最后: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近年来,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孩子们不再像大自然中的蝴蝶一样,无拘无束,自由成长。

如今,看到教育部的发声,我相信未来可期,去除小学化正在慢慢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学前的孩子们,也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地落实和转变下,一定可以实现幼小“无缝衔接”,让每一位孩子都有闪闪发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