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闹觉时,你也像他们那样“糗”吗?
记得几年前,有一天晚上,我凌晨2,3点才回到家。走在小区黑黝黝的小道上,隐隐约约看见前面一坨白色的东西在一上一下地“跳跃”,把我吓得汗毛倒竖。正当我在犹豫要不要往回走,那个白色的“东西”走进了路灯下,把我逗得差点笑出声——一位爸爸用后背驮着一个1,2岁的小男孩。由于爸爸和小男孩穿的都是白色衣服,所以在黑夜中远远看,还以为遇见了什么怪物。当我走近时,才听见那位爸爸一边轻轻地哼着催眠曲,一边慢慢地往前走,而他后背上的小男孩在“点歌”。
还有一位妈妈,曾经跟我说过自己超崩溃的哄娃经历。她家的宝宝1岁前,几乎每晚总闹觉,一哭闹就歇斯底里,怎么哄都不肯睡,把家人折腾得身心疲惫。后来,两夫妻偶然发现宝宝好几次一上自行车就秒睡,所以当宝宝闹觉时,两夫妻便把自行车当摇篮。一开始挺有效,没多久,他们发现虽然宝宝每次上车还是很快睡,可是一旦车停下来又秒醒了,他们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兜圈,最后宝宝实际是太困睡着了,他们才敢回家。夫妻俩还因为经常三更半夜“鬼鬼祟祟”而被尽责的保安叔叔拦下来……
有一位朋友说,她家3岁的女儿是“不睡天王”。玩游戏、讲故事、唱歌……当妈妈眼皮打架,困得嘴巴打结,女儿还精神抖擞。使尽了“魔法”,孩子还没睡。有一次,她故意读绘本时倒在床上装睡,没想到女儿一边喊“爸爸!妈妈晕倒了……”,一边抬起小手“啪”一掌打在眼睛上,顿时眼冒金星,眼泪直迸。
日本《Baby-mo》杂志有一项调查,发现八成的妈妈,常常因为哄小孩睡觉而心力交瘁。所以,哄孩子睡觉,不是个别孩子过于捣蛋,也不是个别父母的苦累行为,而是大自然一种养育孩子的共性。
▲再累再难,为什么爸妈要坚持哄小孩睡觉?
在人类的狩猎时代,
宝宝出生后总要频繁地哭闹,一方面因为新生宝宝来到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
另一方面,他们通过频繁的哭闹以及观察周围人的反馈来认识和适应环境。
除此之外,当小宝宝睡觉时,如果孤零零在原始草丛或洞穴睡觉很危险,他们要用哭声把妈妈吸引到身边,所以便有了“闹觉”一说。
在原始的群体社会,一个小婴儿的出生,常常会得到周围所有女性的照顾,即使这些女性只是宝宝的邻居。因为成年男性要打猎,女性除了采摘、照顾家庭,她们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是让新生命生存下来,让部落的力量更强大。如今,照顾宝宝的任务落在了爸妈身上,无数进化心理学家们认为,这是较近代才出现的现象。不少家庭的这个任务,甚至只落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但宝宝爱哭闹或不肯自己睡的天性没变,所以爸爸们要重视哄娃妈妈总是疲惫不堪。
跟哄小孩睡相比,让孩子孤零零地哭着睡,会给孩子带来愤怒、紧张、害怕、失望……累积多了,便有可能发展为心理方面的“障碍”。正如教育心理学家温蒂•密道米斯(Wendy Middlemiss)说,让孩子孤零零地哭着睡,会带来心理焦虑等问题。当爸妈哄孩子睡觉时,因为有拥抱、安抚、亲吻……方面的肢体接触,能促进爸妈和孩子身体的催产素分泌,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还有助于带来亲密的亲子关系和情感。除此之外, 被爸妈带着耐心和爱心哄睡的孩子,未来容易获得情绪平静,上幼儿园时分离焦虑可能会更少一些,在人生中焦虑症的风险也会减少。
所以,虽然哄睡好难好累,但是爸妈们要坚持。当然也不缺乏一些很早就自觉睡觉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妈妈们贴心的小棉袄呢。
▲哄小孩睡觉,有较舒适的途径吗?
固定的睡眠仪式感或规律的就寝步骤,有助于减少孩子睡觉前的“折腾”。
规律就像到点的睡眠“触发器”,比如到了晚上10点后,规律的步骤是刷牙、换睡衣、听童话故事,然后在妈妈的睡眠曲中慢慢睡去。当然,这个做法不能让小孩秒睡,但是规律能帮助入睡变得容易一些。每个孩子的性情都不一样,倘若遇上孩子不舒服就更难入睡了,所以父母们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入睡方法。大原则是“规律的睡眠步骤”+“爸妈的良好情绪”,帮助孩子踏实愉悦地入睡。
学学下面一位妈妈的好点子吧:
有一位小男孩,每晚到了睡觉时间,妈妈关灯后就开始哭闹,一定要玩玩具、看动画片,否则就撒泼打滚。后来,这位妈妈给孩子制造了一个“睡眠仪式感”——在平时的睡觉时间的基础上,提前一个小时进入睡眠仪式:玩15分钟玩具,接着阅读15分钟绘本,再接着做15分钟手影游戏,最后唱儿歌。孩子喜欢唱多少首都没问题,但要求是要躺床上边拍手边唱,并且越唱越小声……这位妈妈说,很多时候唱到5,6首就已经睡着了。让她自豪的是,孩子比以前还提前早睡了半小时!
这位妈妈的做法,其实是行为理论中的“削弱”原则。拍手越久越无力,越唱越小声的环境氛围,让疲惫感加强,从而帮助孩子入睡。
有句话说得好,“越苦越累,越容易变成难忘的记忆,造就亲密的亲子情感”。
关键字:哄睡闹觉、亲子情感、亲子关系、幼儿心理、早期教育今夜你哄睡的孩子,
或许在将来,
也会抱着自己的孩子,
看着夜空,默默地感谢你,
因为,你曾经耐心的哄睡,
给他们带来了一辈子的情绪平静和幸福!
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