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想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拿回”,而是“给予” | P.E.T.分享【18】

作者:温暖记录者 08-15阅读:4902次

孩子想把不属于他的东西拿回家——即使他知道这“不应该”。

你怎么做?

说教可能会引发激烈的情绪,

放任可能会养成不好的习惯,

即使是“表扬,肯定”也未必就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可能给孩子一种暗示,就是“只有符合某种标准,我才会被认为是‘好的’。”

今天分享的案例,来自华德福幼儿园的董洋老师,也是树妈工作坊上的复训学员。

面对孩子想把幼儿园的“宝贝”拿回家的行为,老师几乎“什么都没做”,说的话也很有限,却让孩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接纳和支持。

当孩子的杯子蓄满爱,他不仅放下了手里的“宝贝”,还把自己的“私藏”也拿出来还给老师。

“那一刻我眼里噙满了泪水,仿佛看到电影后面的‘彩蛋’,孩子真让人感动”,董洋老师说。

相对于“拿回”孩子手里的东西,当我们能“给予”孩子支持和接纳的时候,孩子自己会生发出力量,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点评这个案例的时候,我也很感动。

好希望自己从小在这个幼儿园长大:)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P.E.T.方法的娴熟运用,也能看到,“真诚,同理,接纳”是怎么让两颗心贴的更近。

黑色字体是老师的话。

括号中绿色字是树妈的乱入点评。

以下为董洋老师原文:

昨天下午,户外玩耍快结束的时候,一个雏鹰班的小男孩“精选”了好几块鹅卵石,悄悄塞到隐秘的角落,打算放学后把它们带回家。(我一直在远处的台阶上看着他)

有两个小姑娘跑到我身边问:“董洋老师,幼儿园的圆石头能带回家吗?”

我说:“它们的家就在幼儿园,它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在这里,晚上他们会彼此陪伴,不喜欢分开。”

(其实这段话背后,也是“每个东西都应该在自己的位置”的意思,但是用这样的方式说出来,跟“幼儿园的东西书都不许拿,这是规定”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两个小姑娘赶紧跑到小男孩身边,大声说:“**,不能把石头带回家!”

小男孩回头看我,我平静的和他对视,他慢慢掏出三块石头,一小步一小步地,缓慢地朝我走过来,满脸都写着“不情愿”。

当他走到我面前,我轻轻伸出手,他仍然握着手里的石头,一直低头看着,手指揉搓着它们,两个小姑娘站在她的两旁,虎视眈眈的盯着他。

我说:“好喜欢这些石头啊!”

(在孩子已经知道“规则”的情况下,再去强调“不可以”,只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看到孩子满脸的“不情愿”,老师脱口而出的是对孩子感受的倾听。我相信这已经不是任何的P.E.T.“技术”,而是发自内心的看到孩子虽然“不情愿”,但是依然愿意遵守幼儿园规则的努力,由衷的被感动了。)

他点点头,继续用手摩挲着、对比着手中的三个鹅卵石。

我继续说:“真想把它们带回家啊,好舍不得留下……”

(孩子虽然没说话,但是肢体语言说了很多。

老师敏锐的捕捉到了孩子心里的话,进一步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谅。

对孩子那种“不舍”,感同身受。

当然,“体谅”都是相互的,当老师能体谅到孩子的“不舍”,孩子也能体谅到老师需要维护规则的“不易”。)

他默默的伸手递了一个“三选一”首轮筛出来的石头,轻轻放在我摊开的手掌上。

我搂了搂他:“谢谢!”

(面对孩子如此“艰难”的抉择,一切鼓励,表扬都是多余的,都是“居高临下”的。这句“谢谢”,不是出自“老师”的身份,而是来自“一个工作得到配合所以能够更加轻松的人”)

其中一个小姑娘从我手中拿走了石头去送回,另一个女孩还在我身边,大声提醒我:“他还有呢!”我抬头对她点点头,示意我知道。

(“我知道”。我“知道”你们着急想让他把石头放回去,我也“知道”他多么不舍,我理解你们所有人的感受,所以我什么都不必说就好。沉默,就是接纳。)

另一个小姑娘也回来了,“左右护法”有点儿着急了,小男孩仍然恋恋不舍的反复摩挲着手里的石头,一个小女孩问我:“他干嘛呢?”

我说:“他在跟小石头道别,这需要一点儿时间,更需要很多力气。”

(“我懂你,但是我不必把我对你的懂,说出口,除非别人问我”,这是多么大的理解和接纳呀。怪不得孩子会如此感动。)

小男孩眼里噙着泪,默默的抬起眼皮瞟了我一眼。

我继续倾听他:“真的好喜欢好喜欢这些石头啊!要跟它们分开真是太难过了!”

小男孩微微点了点头,又“二选一”筛出来一块石头,轻轻放在我的手掌上。

我轻轻的说:“谢谢你,这真的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

(孩子愿意为了规则放弃他如此珍爱的东西,我们能说的,真的只有感谢。同时,老师还看到他为此付出的“勇气”,孩子一定会从老师的话中得到激励。这样的肯定,比“你真棒”好太多了。)

他两手紧紧握着仅剩的最后一块石头,更加舍不得了,眼泪都掉下来了。

两个小姑娘在旁边等的不耐烦了,想伸手去直接拿过来,我拦下来告诉她们:“最后这块我会帮他送,谢谢你们。”两个姑娘转身回屋里了。

(这两个姑娘全程的表现特别像某个类型的家长:你必须马上按照我说的做,至于你愿意不愿意,没所谓…..)

我继续陪着他:“**真的好舍不得跟它分开,太想带它一起回家了!”

(老师没做什么,只是默默的“陪着”,这种关注和接纳下的“陪”,就是无声的鼓励,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他“嗯”了一声,眼泪又流下来了,我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一下又一下,过了大概有一分钟的样子,他抬起头,把石头放进我手里,我抱了他一下,说“谢谢你。”

(长达一分钟的拥抱,好温暖的臂弯。当孩子的“失去”在老师这里得到弥补,当孩子的“付出”被老师肯定。“石头”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得到了更重要的。)

他从我怀里跑出来,跑到他之前藏石头的地方,从里面又拿出了一块石头,然后跑回来,也塞进了我的手里。

然后他拉着我的手,一起回屋里了。

(得到了你的爱,我什么都能放弃。好感人。)

那一刻,我瞬间眼里噙满了泪水——原来,被“看见”之后的放松,那么释然而动人。

就像,整幕电影最后的彩蛋一样。

感谢我的孩子们……

树妈说:

整个案例,孩子没有说一句话。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简单,几乎都是重复的话,只是表达了孩子的感受而已。

这时候,语言已经不重要了,两颗心离得如此近。这是两个生命之间的彼此理解和陪伴。

我觉得,这根本不是P.E.T.,这就是爱。

如果有人没见过爱和接纳的样子,这就是。

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和孩子发生冲突,家长会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说了很多遍都不听”,那些家长希望孩子做的事,就是这个案例里面的“石头”,孩子虽然喜欢,虽然珍视,但是一旦遇到“爱”,就都不重要了。

而如果遇到的是“指责和攻击”,“石头”也不重要了,“反抗和拒绝”更重要。坚持留下石头,就像坚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样,只是孩子表达抗议的方式而已。

我整理这篇案例的时候,不断的感慨:

这个幼儿园的孩子多么幸福啊!

其实,即使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董洋老师”也不必遗憾,无论外界如何,只要父母——或者一个亲人——能够用正确的方法理解孩子的情绪,给到孩子一个出口,就是对他非常好的支持。

而P.E.T.的积极倾听,帮助我们在自己状态比较好的时候,稳稳的接住孩子的情绪,帮他灌满爱的杯子。

点击标题,看更多以往P.E.T.案例分享:

一句“我爱你”解决姐弟间的争夺战 | P.E.T.分享【16】

当孩子说“我生你的气了!” 正是联结的好机会 | P.E.T.分享【17】

临睡前孩子非要喝饮料,这样沟通,让孩子笑着说晚安| P.E.T.分享【15】

孩子生病为吃药哭闹,几句话就能让他笑着答应? | P.E.T.案例分享

爸爸对孩子大吼,妈妈如何平息战火?| P.E.T.案例分享

孩子又不肯上幼儿园?这么做最有效|P.E.T.案例分享

最让家长头疼的睡觉问题,是如何用P.E.T.解决的?|案例分享

名词解释:

P.E.T.

积极倾听:

是P.E.T.父母效能训练中的方法。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相对于我们常用指责,命令,威胁,转移注意力,提建议等方法,积极倾听能够有效的降低孩子的情绪,帮孩子表达出更多内心的真实需求,并最终让孩子回复到理智状态。

具体方法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说出孩子口中的“事实”,并且帮助年纪尚小的孩子表达出他内心真实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感觉到被支持,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恢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结。

我信息:

不批评,不评价,不指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对方理解自己,配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接下来的内容,是P.E.T.的介绍,以往学员的反馈,和树妈9月P.E.T.平日工作坊的介绍。

先看一个比尔盖茨父亲接受采访的视频:

比尔盖茨父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盖茨小的时候,他们曾经在教堂接受过P.E.T.父母效能训练的课程培训——P.E.T.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已经有55年的历史了。

它曾经在1997,1998,1999年,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表彰它在人际沟通上的贡献。

创始人托马斯戈登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

怎么办?

为什么要学习P.E.T.

心理咨询师

课程时间二

10月 20, 21,22日

周六,周日,周一连续三天

9:00-17:30

待定

课程时间一(9月周二班)

课程时间二(10月连续班)

咨询微信:tree201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