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妈妈向我描述了四岁多孩子经常从幼儿园顺东西回家的事,妈妈很担心,她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就拿回家是偷。孩子好了几天后又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
“你不还回去,再拿别人的东西,我就要打你了!” 这位妈妈着急地想立刻终止孩子的“偷窃”行为。
我相信很多父母第一次遇到这种事都会很吃惊,我那平日里可爱的宝宝怎么开始偷东西了?TA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令人羞耻的事情呢?我的宝宝不会道德败坏了吧?
其实,顺东西的行为在儿童中非常常见,这并不是什么道德败坏的行为。
大人在遇到该情况时切忌大惊小怪大动干戈,更不要立即将这种行为定义为偷,用惩罚来威胁孩子,对孩子打上“坏孩子”的标签,让孩子感到羞耻。
这种负面强化行为只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冷漠、不近人情和不被大人理解。后果是孩子会渐渐关闭本应向父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心门。
大人说的任何话,想要达到教育的目的,都必须首先走进孩子的心里,通过共情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联结。在孩子感到被理解、被接受之后再开启理智的对话,孩子才听得进去。
1. 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人类社会的规则和伦理道德的,规则和道德的习得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当然,“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随便动和拿走”这一条,也需要父母长期身体力行的教育才会被孩子内化。
- 0-4岁
在四岁之前,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想拿走,因为他们还分不太清“你的”和“我的”之间的界限。
在家里时,大多数孩子的需求都能很快得到满足,出了门在外面,年幼的孩子有时很难分清外面和家里的区别,仍然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以为别人的东西只要我想玩,就是“我”的,别人都应该来满足我的需求。
- 4-6岁
四至六岁的孩子处于“练习遵守规则”的阶段,他们已经对一些社会规则有所了解,但依然时常会忘记规则的存在,仍需要大人不断提醒。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偷东西行为,家长也不必惊慌。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喜欢试探性地打破规则,看看会发生什么。
他们可能在明知不能拿别人东西的情况下还要拿。尤其是当孩子非常喜欢一个东西时,这种“想要得到”的强烈愿望就会让孩子一时间将规则抛到脑后,希望愿望立刻得到满足。等待和克制?对不起,孩子的大脑还未成熟到可以完全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程度。
2. 如何教育?
虽然孩子是无心的,并无恶意,但不代表家长可以放任不管。家长有责任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道德观、是非观。
只是这个教育的方法,需要讲究一点方法。
- 少责备,多共情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第一次偷东西后,态度会变得非常严肃紧张,仿佛不好好教育孩子一番的话,孩子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似的。其实事情没那么严重。几乎每个小孩在成长中都会出现顺东西的行为。大人切忌将孩子的行为与道德挂钩。
不妨换种方式,就跟平常聊天一样,淡定地和孩子聊一聊TA带回家的东西的来历。
“这条手链好漂亮啊,你在哪里找到的?”
“哦,那你拿的时候有问一问它的主人吗?主人怎么说呢?”
很多孩子会说是别人送的。确实,小孩子之间喜欢互赠互换东西,孩子不一定在说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先了解清楚情况。
要孩子承认是偷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孩子会估量说真话的代价。他们也许会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或者担心失去已经拿到手的东西。
很多大人以为向孩子施压,就能让孩子更快说出真相。其实恰恰相反,施压往往会导致孩子说谎。
轻松、宽容、开明的谈话氛围才是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的关键。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感到不管TA做了什么,都可以对父母说,不会因此失去父母的爱,家里永远是安全的。TA甚至可以向父母倾诉难以启齿的事。
孩子顺别人的东西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要给孩子机会说出TA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喜欢这条手链,我想戴着它。我不想把它还回去。”
“我理解你,我看到漂亮的手链也会忍不住想买。可是我们家也有很多手链了,你为什么现在就喜欢这条呢?” 我会顺着孩子的情绪问。
只有我们表现出愿意倾听的真诚态度,不威胁孩子,不让孩子感到心理负担,才能帮助孩子毫无心理压力地说出真相。
- 表明家长的立场
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孩子表达TA的愿望(即想拥有这个东西),并对孩子的愿望表示理解,愿望本身并没有错。
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告诉孩子,未经允许就拿走别人东西的行为是不被许可的。
“我知道你非常喜欢这条手链,很想将它戴在手上。但它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你也不希望别人在不经过你同意的情况下就拿走你的东西,是吧?如果你拿的时候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那我们把它还回去吧。”
与此同时,若孩子的愿望是合理的,可以答应孩子给TA买一个相同的或类似的礼物。孩子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更容易同意将别人的东西还回去。
- 和孩子一起把东西还回去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是口头上说说:“你明天把这个还给别人。” 但让孩子独自去完成这个任务不是件容易的事,孩子会因为不知所措而逃避现实。
这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想一想:“我们怎么将这个东西还回去好呢?你有什么好主意吗?如果有需要,妈妈可以陪你一起去把手链还给XX。”
在孩子缺乏勇气或不知所措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去面对,示范给孩子看该如何做。
“这是你的手链,XX昨天因为太喜欢而不小心带回家了,你一定很伤心吧,对不起,我们还给你。谢谢你的手链。”
- 教孩子做正确的事,建立道德底线
有时候在超市购物,孩子会趁父母不注意将超市里的商品带出来。在悠悠身上就发生过两次,都是我出了超市后才发现的。她当时还没有在超市拿东西要付钱的概念。
虽然超市没有发现我们带出来没有付钱的商品,不过我还是希望用行动让她知道什么是“做正确的事”,所以又带着她回到超市收银处付了钱。无需多说教,身教大于言传。
德国很多大超市都设有自助收银台,是否每样东西都扫描付款了全靠自觉。地铁轻轨也都是自助买票,不需要凭票上车,可能一年就碰到一次查票的,买不买票也全靠自觉——虽说会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但不得不说这种机制的运作主要建立在自我约束之上。
从小教孩子“做正确的事”,不是因为有人监督,也不是因为不做会受到惩罚。只因为是对的,所以要去做。从小在孩子心里建立起道德底线。
夏山学校的故事
我在夏山学校的书中看到关于偷窃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夏山学校是接收6-18岁孩子的寄宿学校,偷窃在学校时有发生。
校长尼尔在《夏山学校》一书中写道,在夏山,偷窃不是道德问题,如果被发现偷窃,孩子们会被扣相应的零花钱,但不会受到道德谴责。
的确,对大孩子来说,偷窃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为了冒险找刺激,有的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或者得到父母的关注。大部分孩子不是为了那个物品而偷,我们需要看到孩子偷背后的真正原因。
在夏山,有个孩子连着被发现了几次偷窃仍不改正,尼尔决定不再用扣零花钱的方式惩罚他,而在学校会议上提议:“你的惩罚将是得到你所偷东西的双倍!”
那孩子偷了一块巧克力,学校就送他两块巧克力,作为惩罚。
孩子偷了一盒彩笔,学校就送他两盒彩笔,作为惩罚。
很快,那个孩子停止了偷窃。因为他为学校对他的“惩罚”感到奇耻大辱,这算什么惩罚?算了不玩了,不好玩!
看到没?换种思路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看似“严重”的行为,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无限夸大孩子的问题行为。
其实很多行为都是阶段性的,大人用开明放松的态度去对待,少点惩罚,多点理解,更容易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原创不易,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明日截团:
牛津树分级阅读故事毛毛虫点读版1-9阶
磁力木质拼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戳文末“阅读原文”立即购买
作者:李茜(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经理。有了女儿后,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度钻研德国早教与教育。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和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新书《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热卖中。
ID: yoyomade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