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卫,不可以!》里,我所感受到的“成长型思维”

作者:萌芽研究所BUD 09-04阅读:2604次

△ 今天的文章有语音哦~昨天的文章大家问有没有资源包可以给,我把时间管理那部分的素材分享出来了,大家可以回复关键词“数学游戏”来下载。

《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一直以来都蛮有争论的,我其实也都是知道的。

喜欢的人,喜欢小男孩大卫那种天真、栩栩如生的行为,再捣蛋也好,最起码是那个年龄段孩子真实的表现,光着衣服到处跑、爬上爬下拿东西、洗澡的时候不愿意关掉水龙头……每次,孩子们读起这本书时,都会露出那种眼睛里发光的笑容。

不喜欢的人,会怀疑这本书到底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书里刻画的小男孩大卫,明明就在“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之前我也收到过几个妈妈的分享,说没读这本书之前一些孩子不会做的行为,看完后天天都会学大卫的言行举止,让人觉得很头疼。

出于这种微妙且纠结的心理,且不确定孩子是否真的能够避免这种负面影响,在孩子们三岁前,我真的没引入这本书,想着反正可以看的书那么多,晚点引入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最近,刚开学刚两周的 Eric ,自己从学校图书馆里把这本书借回来了。Eric捧着这本书激动地和我说,“妈妈,this is David, my friend David!”

Joshua 看到弟弟拿回来的这本书,更加激动,还开启了自己的故事回忆录,“妈妈,我喜欢这本书三年了,刚上学老师就介绍了这本书,别看 David 在这本书里总是说No、No、No的,他在很多地方也会说yes、yes、yes 啦!”

△ 也有专门用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大卫优点的图卡

虽然我没有主动给孩子们引入,但没想到他们都看过了,所以我也加入了读这本书的队伍,和两个孩子一起讨论了他们的视角,结果孩子们的思考,给我上了一堂“成长型思维”的教育课,所以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中所感受到的东西。

“我只是还没学会”

我和 Joshua 讨论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平时都是怎么样和你读这本书,又是怎么看这本书的?”Joshua告诉我,每次老师都会告诉大家,David只是还没学会 “Yet”。

在所有的“NO”后面加一个“Yet”,就可以变成“NOT YET(还没有/暂未)”,句子背后的含义便是将困难和问题视为暂时性挑战,将孩子的行为看成持续成长的过程。

这样想来,我们大人所感受到的大卫的各种行为,或调皮、或捣蛋,不听指令、乱涂乱画,的确都让人非常头痛,但可怕的是我们很容易就陷入一个固定的思维“孩子就是这样子了”

但是这本绘本却告诉我们“这些行为都只是暂时性的”

对于孩子来说,大卫的所有行为都是一个持续学习和修正的过程,他的学习步伐并没有停下,完全可以逐步向前。这种心态便是成长型思维的缩影,孩子正在学习将消极的自我判断变成积极的正向鼓励,“我并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懂规则的人,我只是还没学会如何听指令和懂规则而已”。

这样的心态是具备可迁移性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更好地面对有可能出现的挫折。比如做一件事时如果孩子和我们说,“我不会”,那我们就可以说,“你只是还没有学会”。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个“NOT YET(还没有)”墙,和孩子一起畅所欲言,哪些事情是我们还没有办法做到的,这也是老师基于这个绘本的衍生小活动。

那些我们还没有学会去做的事情,并不代表我们永远都做不了,比如我和孩子们一起头脑风暴,“我还不会唱歌”、“我还不会玩呼啦圈”、“我还不会飞”、“我还不会画画”

当我们列出这些事之后,会发现摆在面前的困难和问题也变得更加清晰和聚焦。

“没有失败这回事,

只有成长的机会”

面对孩子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我们的下意识可能会苦恼、焦虑?比如这个视频里示范的,都是孩子在模仿父母常见的表情。

点击图片即可观看视频,看看我们在孩子眼中的样子

Joshua 却告诉我在 David 这本书里,“最后的那句 Yes 是班里的同学们最喜欢的一句话”,听Joshua说他们每次读到这一页,有些孩子(当然包括他)都很喜欢走上去抱抱David。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除了不让自己局限在困境里之外,还包括父母的“鼓励”和“看见”。当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的行为,并且迎接新的挑战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是孩子强大的后盾。

当我们明白了David的行为只是暂时性的,反过来也可以安抚我们焦虑不安的心,让我们可以看看孩子是不是碰到了什么问题,给孩子一个拥抱,胜于千言万语。

David的行为的确让人很头疼,但在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时候,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比如我问Joshua:

和孩子一起寻找方法,看看如何让行动更有效,比起盯着这个事件本身(“David想吃饼干”)更有价值。

正因为David的行为是有争议性的,所以我们可以每次和孩子讨论学到了什么,先肯定孩子不停努力的过程,然后再优化更有效的方法。透过这些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性的思考模式:没有失败这回事,只有成长的机会。

“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我也会直接把我的担忧告诉孩子,“可是,David光着身子到处跑,可能真的不是很好吧。”这个时候,他们总会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我们可以从教David好好穿衣服开始做起!”

当我们对 David 光着身子到处跑介意的时候,其实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确定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先从学会穿衣服开始。我之前看过哥哥学校里所示范过的一些目标卡纸,都非常形象。

△ 目标卡纸从“不可以”带出“我可以做什么”

我们可以把问题进行拆解,很多行为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来达到。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进步就好像爬坡一样,一天天在努力,一步一步地离自己的目标更近。

△ 从和孩子讨论5个“可以”和“不可以”开始一点点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别忘了强化对孩子努力过程的描述,对孩子来说,即便是小小的成就,只要用尽全力,也值得肯定。

举个生活中常用的例子,如果孩子学会讲故事了,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进行具体描述,“我觉得这个故事你讲得特别好,妈妈能明白小象为什么会生气。” 而不是泛泛而谈地夸孩子。

接着别忘了一定要补充提问,“上个星期,你都不太能完整地讲一遍故事,我觉得现在你很棒,为什么能跟妈妈讲故事了呢?”

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孩子往往就会开始思考并总结自己的行为,孩子可能会说“因为我有努力去记住它,所以我能讲故事给妈妈听了”,答案或许很简单,但却能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行为,建立成长型思维。

△ 分享《大卫!不可以》英文版绘本演绎15分钟合集给大家,点击图片即可观看视频。

这段和两个孩子一起讨论《大卫,不可以!》的过程,真的挺让我受益匪浅的。虽然我写过很多成长型思维的文章,但是直接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思维能力,感受更加直接鲜明。

我也发现,其实《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是将孩子常见的一些行为游戏化演绎了,让孩子能够感同身受,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进行持续深化的理解,也会赋予孩子更多的启发。

△ 从读绘本,延伸到对大卫的行为进行分析,并一起讨论背后的原因以及可以改进的方法。

我想这也是把“成长型思维”融入到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吧,让孩子能够借助绘本,看到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如何可以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

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我们细致入微的包容和理解,毕竟,爱才是孩子释放可能性的最大容器。

萌芽的话

今天早上Joshua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让我带Joshua去医院检查下,因为他这几天一直持续在头痛,但原因不明。于是我从公司折返幼儿园带着他去了医院,检查后医生开了退烧药,说测试下是不是快感冒了引起的头晕目眩,看他不太舒服的样子真的有些担心啊。

广州最近持续下雨,气温也降了一些,不知是不是因为气温差引起的感冒,大家也都要注意身体啊。

还有,昨天的文章有妈妈问有没有资源包可以给,我把时间管理那部分的素材整理出来了,大家可以回复关键词“数学游戏”来下载啊。

不知大家都给孩子读过《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吗?关于经的主题“成长型思维”有什么话想说的都留言给我吧,我会选3个送出科学启蒙绘本《你知道吗?》的其中一册,名单会在下周一(9.7)公布的,我们明天见:)

优陪会员计划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试听和购买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