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讲了八百遍,孩子还是错?!

作者:育儿跬步 09-05阅读:2762次

很多爸妈对数学学习有个误解,认为大人教(=讲)过的,娃就能掌握,尤其是幼儿园或低年级的内容——1+1=2 啊,怎么可能等于11呢?你是大猪蹄子吗~

所以碰到娃作业做错——你强忍耐心地多讲几遍;看到错题本被娃刷成咸菜,你很欣慰,但,当狡猾的老师把考试题换个场景,娃又做错了!怎么肥事~~

如果排除是看错、看漏等原因,孩子做错或不会,极可能是没掌握一种知识,它并不是靠记忆获取的——它是数理逻辑知识。

皮亚杰大大认为,儿童的知识分为三类:

  • 物理性知识
  • 社会性知识
  • 数理逻辑知识

物理性知识:是指客观的、孩子可观察到的实体性知识。例如枕头是软的、白色的,颜色、质地都是枕头的物理特性;如果把枕头抱起来松手,它会掉下来,这也是物理性知识。

社会性知识:是通过别人传授的知识。例如枕头可以用来睡觉、枕头是怎么做的,大部分老师讲的都是这类社会性知识。

数理逻辑知识:是指儿童在头脑中建立的自身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联系,它是孩子通过对物体施加动作然后进行反思产生的。

例如:小朋友拿着自己的枕头放在爸爸的枕头上比一比,然后发现,爸爸的枕头和我的枕头不一样,爸爸的枕头比我的大。

前面两种知识的来源,都是人的外部,即环境和他人带来的;只有数理逻辑知识是来自人的内部,它是眼睛观察不到的。例如:只要我扔的力气大,东西就飞得远,这必须是我们自己琢磨自己对外部的作用顿悟出来的。

所以,如果孩子认为“1+1”=11,那说明他还没理解1代表的数量概念;如果孩子老是在同一种类型的题目上出错,例如“3+8=12”,说明他可能没有掌握进位这个数理逻辑知识。

课堂上一般是怎么讲解这道题的呢?老师往往直接把加法交换律、凑十法两个策略告诉孩子:

3+8=8+3=(8+2)+1=10+1=11

▲ ▲

交换律 凑十法

  • 如果孩子不明白一个原数是由2个部分数组成的(11=3+8),两个部分数即使左右对调,对原数11都没有影响(守恒性),他就理解不了为什么3+8=8+3,这一步是怎么推出来的;
  • 如果孩子不明白“2+1”其实是由3拆解出来的2个部分数,他就无法理解老师的凑十法在讲什么,为什么要拆解,数手指就行啊。

当老师直接把策略和解题方法告诉孩子时,这些知识就变成“社会性知识”——是别人传授的知识,它不是“数理逻辑知识”。

孩子解题要的是“数理逻辑知识”,它的本质是潜在的心智结构发展到能理解相关概念,进而能迁移运用于解答题目。

所以老师把自己运用什么策略告诉孩子是没用的,“知识是夺不走的财富”,这句的“知识”是指“数理逻辑知识”,下次换成“4+7”,孩子还是不会做(3+8肯定会,他只是记住了这个答案,所以刷错题集=背答案,根本不是学习),因为“数理逻辑知识”无法通过语言直接传授。

基于这个认识,你会明白,为什么很多做教育、懂行的学者会反对某思,其实是反对它偷换概念,把教孩子“社会性知识”等同于教孩子“数理逻辑知识”。

既然“数理逻辑结构”必须孩子自己建构,是否意味着我们或老师只能在一边枯坐苦等呢?当然不是。

我们一方面要让孩子将经验到的事物归纳到各种关系中,一方面要适时提问,引导他们做有方向性的积极思考,以刺激其相应心智结构的发展。

举个栗子:我们想让孩子自己发现数字的分合关系,可以准备一个标有数字的槽和两种颜色的小方块:

然后让孩子任意选择方块数,摆出不同的排列,例如:

  • 红1 + 黄6
  • 黄2 + 红5

……

文末福利

很多爸妈说想看看孩子现在水平如何?草草准备了两个年龄段的题目,欢迎测测:

【4-5岁】

(请孩子看图,你口头提问)

  • Q1:哪堆圆片多?
  • Q2:为什么?
  • Q3:只数黄色的圆片,告诉我它有多少个?
  • Q4: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 Q5: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呢?

【5-6岁】

(请口头提问)

  • Q1:哪个数字更大:7 还是 9?为什么?(可以让孩子用积木/弹珠/黑白棋子等材料摆一摆,下同)
  • Q2:7 后面的第二个数字是几?
  • Q3:哪个数字更小:8 还是 6?为什么?
  • Q4:哪个数字离5更近:6 还是 3
  • Q5:2 4 等于多少?(可以用手指计算)

别以为这些题容易喔,它们背后都在考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数字关系:顺序、传递、包含、分合……

记住每个问题回答后都要问问孩子为什么,通过他的表述或演示才能看到他的思考过程,也能让我们知道他对相关数学概念是否真的理解了。

想了解更多数学启蒙的门道?

欢迎加入育儿交流群

(目前免费)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备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