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入园,有些已经喜欢上了幼儿园;但有的还没有完全适应。家长要警惕一些不妥做法可能会给刚入园的宝宝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本期小编例举家长不宜做的6件事,希望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1
主动满足
孩子没有提出要求,家长就事先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
如主动给孩子买各种小零食讨孩子欢心;带孩子去本来不想去的地方,如在淘气堡长时间的玩;以前自己吃饭入园后反而追着喂饭……
案例:放学来接宝宝的时候手里提着一大袋小食品,主动献给孩子。
正确做法:主动与孩子聊天,在这个过程当中陪伴是最主要的,如果孩子有吃小零食的需求,适当满足一下也无妨,但是不要主动的满足孩子本没有提出的要求。
2
紧问不舍
放学了就拉着孩子的手问这问那,哭了没有,有没有人欺负你,中午吃的什么,罚站了吗?
孩子一天的紧张生活刚刚过去,需要心理上的放松,妈妈不要没完没了的提问,你想知道的答案可以更多的与带班老师询问。
孩子是无意识短暂记忆,刚入园的孩子是记不住吃了什么,发生了什么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误导孩子,你问有没有欺负你,孩子就会在想,是谁欺负我来的,这就是误导。
有时候孩子脑海中想象的事情都是没有实际发生的,这是孩子生理发展的阶段,所以不要用负面的引导性语言。
案例:宝宝,你脸上这个印子是怎么回事啊?谁抓的?快说!
正确做法:宝宝脸上有个小印记,是要装扮成超人吗?你摆个超人的动作给妈妈看看啊!(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和爸爸妈妈说说幼儿园的事)
多和孩子沟通正向的东西是最好的,如交到好朋友了吗?今天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呀?
3
周末疯玩
为了减缓孩子一周入园的焦虑,身体和精神上让孩子放松,在周末的时候就大玩特玩,淘气堡,爬山,玩水,两天都不闲着,而且都是大体力活动。
这种方式有些欠妥,一是因为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本身身体机能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吃的和家里不一样,规律也不一样,容易上火。)二是心理上极端的紧张与放松悬殊太大不利于孩子的正常过渡;三是承诺会给孩子造成思维定式,觉得到了周末就一定会去……觉得上五天幼儿园就是为了换取某种条件。
案例:怎么我家孩子周末好好的,周一一到幼儿园就生病了呢?
正确做法:多采取一些静态的活动,如孩子喜欢玩的轨道车,爸爸妈妈多陪伴他一起玩,语言上有实质性的交流;多和孩子去公园散散步,放松放松心情;多到爷爷奶奶家走动走动,体会亲情和安全感……
4
哄着不哭
为了减缓入园焦虑,全家人一起上阵哄着孩子不哭,给予承诺,觉得孩子不哭就是万事大吉。
殊不知孩子需要情绪的宣泄,而哭泣是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利器,适当的哭泣可以减缓孩子的入园焦虑,所以在孩子哭的时候不是一个劲的哄着他,也不是大声呵斥(为什么别人不哭,你有什么可哭的……)
正确做法:是轻轻拍着孩子的后背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不想离开妈妈,不过妈妈要上班,宝宝上幼儿园和小朋友玩,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放心吧。
而幼儿园小朋友初始入园哭泣型也分为好几种,有歇斯底里一阵型(妈妈走的时候),有墨墨唧唧全天型(声音不大,一阵一阵想起来就哭一),有沉默不语默默流泪型(一般比较内向的孩子)……
5
送别磨叽
送孩子的时候比孩子还黏糊,半天搂着孩子说这说那,本来想安慰孩子,让孩子建立安全感,实则更增加了分离的难度,大部分孩子在被老师接过去之后哭一阵子都会被教具游戏等吸引过去了,而且还有老师的安抚,即使妈妈停留的时间再长,说的话再多,孩子还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正确做法:在送的过程中就和孩子多聊聊,等到见到老师的时候几句话就可以离开了,一定要“狠心”,越快速离开的妈妈,孩子过渡越快,因为知道了每天的流程和妈妈的底线。
但是不要把孩子放在某个玩耍区域偷偷的走掉,这样不好,容易让孩子有被丢弃的感觉。
6
家园不一
幼儿园在最初的一个月基本都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日常常规的训练,如自己主动进餐,会脱裤子小便,餐前要洗手,吃完知道把盘子归位等,但是回到家里,父母又是老一派做法,完全弃幼儿园的做法于不顾,而且有的老人更加变本加厉的惯着孩子,以至于孩子在幼儿园一个样,家里一个样,更不利于孩子在集体中生活。
正确做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并且能够做到坚持,很快你就会看到宝宝入园的成效有多大,如果两面派,当着老师面答应的好好的,背后我行我素,那么很快你就能看到自己宝宝和别家宝宝的差距有多大!
亲爱的家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不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形成习惯。
入园之初,相信孩子能行,相信有爱心有专业的老师。
学会放手,孩子会更茁壮。
责编:怡然 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