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孩子开学已经快半个月了,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段期间许多妈妈都有和满熊聊到关于宝宝在幼儿园的一些生活。
满熊观察到,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大都是沟通交流。因为在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们进入了一个集体生活,那么就必须习惯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然而,每次在孩子进行集体活动时,都会出现一些很常见的场景,比如:
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接触,遇到了困难、受到了委屈,这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找老师、找大人“告状”,这是内心依赖老师、家长的表现,因为他们想寻求保护。
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们发生的一些摩擦其实都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小问题,并不涉及原则问题。
但孩子由于年龄小,遇到问题就想寻求一个依靠。因此,很多妈妈可能每天在接孩子回家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不断”告状“的声音。
其实爱告状是孩子在幼儿期的常见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至消失。
爱告状既是孩子在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未成熟的表现,它又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在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
孩子告状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渴望获得表扬和关注
一般四五岁的孩子不管是在家里或者是在幼儿园,他们都很喜欢动不动就跑到老师面前告状,就像是“老师,欢欢吃饭没吃干净,我吃的很干净!”“妈妈、他玩玩具要抢,我就不会抢!”等等。
孩子告状,渴望受到成人的关注和夸奖,是幼儿的一种普遍心理,所以孩子会检举他人,追求自我表现,希望成年人能够对自己肯定。一般而言,“表现欲” 强的孩子更喜欢告这类状,以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
解决方法:
针对这类告状,大人们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行为,然后对孩子提示,如:“那你下次提醒一下欢欢把饭吃干净,好吗?” 这也是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2、受了委屈求保护
这是最常见的“告状”原因。很多孩子告状的时候只想要寻求承认的保护和帮助!
比如说两个小朋友正在一起玩玩具,而一个孩子却哭着跑向自己的妈妈告状,说另一个孩子打他,就要回家,还说再也不和这个小朋友玩了…这是因为孩子将父母、老师作为权威,一发生什么事,首先找大人撑腰。
解决方法:
让孩子自己学会化解与伙伴之间的分歧,不要让孩子光靠着老师或家长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你帮得了他一时,也帮不了他一辈子。孩子要学会自己选择,何时需要大胆表态、勇敢回击,何时只需要选择走开、不理会。
3、逃避与推卸责任
孩子的“告状”有时候说的并不是实话,而是做错了什么事情,怕受到责骂或惩罚,先推卸到别人身上,转移注意力。
解决方法
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扮演一个“仲裁者”的角色,你此时的举动会给孩子建立起是非观。如果你不分黑白,直接去为孩子“出头”,那么孩子尝到甜头,会更加学会逃避责任。
告状是不是大“缺点”
似乎没有人喜欢总是告状的孩子,那么这是不是就真的是个大“缺点”呢?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会告状的孩子也有其优点所在。
1、表达能力强
4-6岁的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很强了,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发育得不错,知道一定的前因后果了。所以他们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什么影响或后果,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
2、执行能力强
爱告状的孩子一般都能遵循规则,他们会把老师、家长平时的教导放在心上,不仅自己坚决执行,对其他小伙伴同样也有一样的要求。
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什么
-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
- 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 当孩子告状时,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把问题抛给他,要让他知道,除了发泄情绪之外,还要学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 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交流和表达,让孩子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养成适当的行为模式和良好的性格。
- 孩子 “告状” 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长和老师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解决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处理“告状”问题上需谨慎对待,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 ◆ ◆ ◆ ◆
绘本推荐
《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内容简介
麦太太的班里有19名学生,19个爱告状的小家伙。班里的十九个同学都喜欢来和麦太太告状,说其他同学的坏话,麦太太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处理这十九个同学之间的问题。
于是有一天,麦太太宣布了一条新的班规: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推荐理由:告状在幼儿中非常普遍,告状在幼儿中非常普遍,由于缺乏有效的解决技巧和方法,孩子总是身陷告状之中。而我们的老师麦太太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事情,让孩子们明白不要随便告状,除非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