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业的趣事)
家长辅导孩子做功课,现在已经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课外作业多种多样,甚至有些学校老师会规定家长一定要检查监督。然而指导孩子写作业,却总会闹出啼笑皆非的笑话。
“作业写完了吗?”相信是很多家长回家第一句问孩子的话。
丹秋名师堂的田老师最近在朋友圈分享了2张照片,竟然是一沓满满当当的钞票,还戏称自己发财了。
结果居然是孩子的数学作业:数钱。
钞票当然也是学校发放的玩具钞票。其他老师留言也说,最近她们家孩子作业也是数钱,带了一堆玩具钞票回家,也是趣味十足了。
但是前阵子,网上爆出“数一亿粒米”的奇葩作业,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有网友帮忙估算了一下:1秒数3粒,一天一共86400秒,不睡觉的话一年可以数完;如果运到学校去数的话,估计要运833袋大米。
这奇葩作业顿时引起众怒:那老师可以一粒一粒来查收吗?
立马有家长不服气,发出幼儿园给家长自己布置的“课外作业”——每周看网综写一万字观后感。
家长表示,自己工作忙的晕头转向,回家还要写作业?熬夜写到凌晨三点才写三、四页。现在不仅孩子要做作业,家长还要做作业了!
老师“我本意是想家长多陪伴孩子”
当然,课外作业趣味的有,奇葩的也有。大多数老师本意都是好的,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家长学习到教育知识。然而很多家长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也缺乏引导孩子的耐心,亲子作业俨然变成了“家长作业”。
家长和孩子心中的痛:写作业
▽
繁重的作业俨然已经成为家长和孩子的“负担”,不适当的辅导方式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厌倦感,不利于孩子成长,如何去引导孩子写作业也成为家长心中的难点。
关于心理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排斥写作业?
除了做作业真是一个费力又费脑的功课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家长回家问孩子作业写的如何,或者我们去监督指导时,可能在用语言沟通的时候,孩子大脑收到的信息就是“被命令、被控制”,那么大脑输出的一个反应就是“拒绝、反感”,还不是“行动”。
所以孩子潜意识里的抗拒和被压迫感,就注定做好一件事的概率已经微乎其微了。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习惯性的要求“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很少会问“你自己想做什么?你有办法了吗?...”这就难怪很多孩子做作业总是被动的,没有积极性。
家长指导孩子做功课,本应该是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适得其反的监督,却会使孩子对写作业反感。
▽
名师指导
张丹秋校长曾说,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们喜欢去探寻新鲜事物,喜欢发现事物中的乐趣和美好。加上自控力还不强,往往你让他回家坐2个小时来做作业,其实效果并不好。父母的陪伴应该是高质量的,去引导孩子去发现“学习的乐趣”。
▽
1.把祈使句换成问句
比如:“吃完饭赶紧做作业。”换成“吃完饭之后你有计划做什么吗?”
又比如:“你做作业认真点!”换成“我们做作业应该注意什么呢?”“你有发现自己哪里需要进步的吗?”
一个小小语气的转换,却已经潜意识影响着孩子的心情和自我决策力。
2.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耐心倾听他的想法
很多时候,家长指导孩子做作业时,会直接告诉答案。毕竟把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拆分成三段话去引导孩子显得非常麻烦。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能自己思考问题、提出办法,比直接耳朵听有用的多,因为在思考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开发孩子的大脑。
3.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选择一个时间,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例如每天放学后认真做1小时作业,休息时间就好好休息,养成孩子高效率不磨蹭的习惯。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是什么......不管孩子制定的目标是大是小,充分的尊重并陪伴他完成。
在制定自己目标的同时也是孩子发现自己兴趣和小梦想的过程。
4.做温和但有原则的监督者
根据家庭制定的目标,在孩子完成时,我们可以给到一定的鼓励;但是没有完成时,家长也不能姑息。
例如在孩子做作业的一个小时里,家长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而是陪伴孩子共同完成,营造认真学习氛围;
孩子写作业不专注拖沓时,告诉他“孩子,做作业是你的任务,做事要负责,现在很晚了必须睡觉了,明天你去跟老师解释自己没完成的原因吧”适当的让孩子承担一些后果;
孩子强行要看电视玩游戏时,不要生气,问孩子“可以,那你想再看几分钟?”如果孩子说再看10分钟的话,我们需要把控时间,教孩子做到言而有信。
打开梦想的发动机
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占据一部分
但家长们起着更重要的引导和陪伴
切勿让作业成为心中共同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