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乖巧的孩子为什么开始攻击同学?
闺蜜两口子工作很忙,但令他们放心的是,他们完全不必担心孩子小明的教育问题。
家里老人懂得宠溺孩子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对待小明是严格有加,不许追跑打闹、不许乱涂乱画、不许哭嚷喊叫。说教不管用时,罚站半小时或是饿上一顿,急了打几下也是常事。
你别说,严苛的管教还真挺管用的。刚上幼儿园时,小明深得老师喜爱,乖巧听话,对老师的指令都会很好的执行,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入学后的表现却令人十分意外。
原本沉默懂事的小明,出现了易怒甚至攻击同学的行为,而原因无非是同桌多占用了他的课桌或错拿了橡皮这类小事。
困惑的二人带着孩子咨询了心理医生。医生了解情况后,告诉他们,幼儿阶段的孩子服从权威,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但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已开始萌芽,遇见困难希望寻求解决办法,但终究能力有限,如果再压抑着不敢和大人沟通,这时候自卑和愤怒感不能自己消失,就开始找出口撒气了。
所以,医生要求他们不再强求小明遵循他人和社会对于“好孩子”的要求,而是倾听和接纳孩子的不满,并设身处地一起帮他寻求解决办法。
孩子发脾气,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压抑住的能量不会消失,只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爆炸。
压抑不是办法,疏导才是关键。
当孩子发脾气时,他在想些什么?
想知道如何疏导,我们首先得聊一聊孩子们发脾气的原因。
可以先问问我们自己,什么时候会发脾气?
压力很大,手头的工作怎么都做不好时;
愿望落空,想去的旅行迫不得已要取消时;
无能为力,面对亲友的病痛折磨时。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小一号的成人世界。
感到学业难度、要求过高,难以完成时,本子一摔,对学习产生了厌恶;
小伙伴都有的新样式的书包,父母没给自己买,索性关起门来赌气不说话;
被大人斥责,急着辩解,却被家长要求住口,不给解释的机会时。
而孩子们的这些不被支持、不被满足、不被理解,都归结为一句:“你为什么不懂我?”
特别是家长们遇到孩子发脾气时,往往都会说“别闹了行吗,你到底想干什么”,再没耐性的话就是直接棍棒伺候。
更有愚蠢的家长,将自己都教育不好的孩子,送去杨永信这种人手中去“电疗管教”,用厌恶刺激法去惩罚,以为可以摆脱教育的苦,殊不知换来的是从此与自己心有隔阂的的孩子。
有多少家长,带孩子见识了山高海阔,却没走通孩子的心路;给孩子置办了千万房产,但没给予分毫信任;让孩子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心却灰暗不堪。
高尔基曾说过,“ 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
是啊,爱是本能,懂才是万能。
如何应对孩子的脾气
一是倾听心声,允许孩子示弱。
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硬撑强势,不和孩子聊容易感到挫败的事。他们认为反复提起,会令孩子更加抗拒,以至于冒出无名火来。而实际上,我们常提到的同理心,更要在孩子身上用到。
方法用错,只会令人拒之千里之外,又何谈心灵相通呢?
比如当你的孩子讨厌打针,每次看见大夫势必声嘶力竭时。相比每次硬拖着孩子去医院,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姿态来告诉孩子,“我知道打针很疼,妈妈可以感同身受。我小时候比你更不喜欢打针,但你看妈妈也坚持下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陪着你,你是不是应该比妈妈更厉害,来保护我呢?”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理解,情绪得到了安抚,加上被激发了责任感,再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可以改善不少。
不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告诉他忍住;也不在他难过的时候,强逗他笑。
问清自己,究竟是想让孩子停止愤怒,还是只是停止愤怒的表现,好让自己不心烦呢?
二是用好气球撒气控制法和冷处理法。
让孩子感受一下气球被捏爆的刺耳声响,就如同暴躁时的情绪,肆意发泄过后,留下的是无法弥补的漏洞,就如同伤害带来的裂痕。
如果换一个方式,给气球慢慢松口撒气,那么气球依然可以保持完好,所以节制情绪的关键就是给自己一点时间。
在脾气要爆发的一刻,给自己10秒钟冷静的时间,深吸一口气,慎重考虑爆发后可能产生的最坏后果,自己是否能独立承担得起,如果不行,就要接受现实,避免冲动行事。
很多习惯“窝里反”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因为经过考量,孩子已经认为对亲人发脾气是不需要承担后果的,因此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立场坚定、态度前后一致,临场服软不可取,必要的时候采取冷处理法。
比如家庭的规定是,每次在超市只可以买一个玩具,当孩子临场变卦时,我们可以请他静心考虑一下,如果选择遵守规定,则带着玩具开心回家;如果仍然哭闹威胁,则属于破坏规定,父母掉头离开,让孩子意识到家长不会为哭闹让步,后果要自己承担。
观众散场,孩子也就没有继续表演的必要了,几个回合下来,自然学会了趋利避害,明白控制情绪、遵守规定才更为明智。
冷处理三步走:说服教育、确认理解、转身离开,关键就是把握住原则这个筹码。
三是学会解决问题,成为自己的英雄。
告诉孩子遇见麻烦事是人之常情,哭闹只会让人觉得你真好欺负,而不会真的害怕或谦让你。
如何不被委屈愤怒困住,而是用想办法刺破桎梏,自己把事情搞定,才是更酷的事。
比如当最心爱的玩具被抢走时,与其哭闹,不如大胆和抢玩具的孩子说,“这是我最喜爱的玩具,我并不想把它给你。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借你玩一会,但你要先对我说谢谢,并保证完好无损的还给我。”
家长可以为孩子列出最易焦虑的几个场景,尝试设计一些解决办法。当孩子发现很多问题可以自行处理,就不会感到无助。不再只会用大爆发来解决问题,焦虑体质自然就调整好了。
让那些令你愤怒的、恐惧的、癫狂的坏情绪,全部转化为正能量的抓手,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值得的事上去。
而这种在压力中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孩子,我希望你。。。。。。
演员朱亚文曾发过一张照片,女儿坐在小凳子上说着什么,对面是一脸笑意、蹲下来倾听的妈妈,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相比嘴上对孩子说爱,却在他们最需要保护时丢给他们冷漠,这种力透纸背的爱才更动人。
家长的倾听不是示弱,立场坚定不是心狠,预想解决办法更不是包办袒护。
一切只是希望你,能够成为生命中有弹性的人,学会弹走痛苦、弹出自信,做情绪的主人,游刃有余地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