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让孩子遵守规则,
到底会不会抑制孩子的天性?
最近我的后台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很长,很焦虑,又很真切。
看完这位妈妈的留言,我想了很多。她的孩子,跟暖暖的情况其实还挺类似的。有关国际幼儿园和公立小学的纪律性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慨,正好写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到目前为止,暖暖在公立小学正好上了整三个月的课。国际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的区别,我在之前择园的时候也考虑过很多。
因为暖暖性格偏慢热,我非常担心因为她上过两年公立幼儿园,形成的学校里固有的规矩,而担心她会适应不了国际幼儿园的教学风格。我在之前的文章《一年十几万的幼儿园,都学了些什么》里也提到过。但很快,我的担心变成了多余,相比较中规中矩的公立幼儿园,孩子在氛围轻松的国际幼儿园融入的特别快。毕竟,从纪律的表象上来说,轻松一点和刻板一点,孩子更容易接收前者。
而今年九月份暖暖进入了公立小学之后,从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又转换到中规中矩甚至更加严苛的课堂纪律,暖暖适应得也挺好。前几天他们学校的开放日,我去感受了半天的学校生活,虽然比起幼儿园来说,没有那么多活动和游戏环节,但孩子适应起来,看上去都不错。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以接受很多看上去有难度的转变,适应性也会比我们想象得强大。而规矩,或者纪律性,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可塑的。
02
“规则”和“自由”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想,对于所有的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天性都是极其开放的:没有对比心,是非观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能包容一切。做事情的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以兴趣为主。
所以很多孩子表现的“淘气”和“捣蛋”其实都是孩子的举止触碰到了大人的“规则底限”。而如果是在大人“规则底限”范围之内,我们只会觉得孩子举止很“活泼”。
而这一点,放在学校的纪律问题上其实是一样的。
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中学和大学,作为一个社会化的集体,孩子的不同个性固然是要受到约束的。
在哲学范畴内,“规则”和“自由”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纪律的范围内,我们可以享受到自由,而纪律,就是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工具。所以,这个关系放到学校或者其他社会化的集体中,我们就可以说“规则的底限就是,我们必须管理好自己,同时不要影响到他人。”
如果孩子在学校被反映“不守纪律”,我们该怎么办呢?
之前上正面管教课的时候,老师就曾经针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很详细的解答,在这里也一并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需要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这种“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到底是对班级纪律的不清楚还是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
太多时候我们回去关注后果或者解决的办法,低估了友好的讨论所带来的跟孩子自身想法和学校纪律的互相理解和接纳,当我们的孩子得到了倾听和认真对待之后,他们会改变激发不良行为的念头。
其次,及时跟老师沟通,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也会对后续持续性的良好表现具有激发的作用。
我们作为家长,也要在规则和纪律面前做好表率,给孩子一个正面的榜样。
小到一个班集体,大到一个社会,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做到对规则的敬畏,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电影院里,大家都在安静地看电影,孩子却想唱歌,可以吗?
马路上,我不满意我前面车比我快,强行超车,可以吗?
红灯前,有人着急,不顾川流的车辆而穿过马路,可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想,像文章开头提及的不守纪律的孩子,一定不是个例。毕竟我们的孩子在不同的环境里,对于不同规则和纪律的接受速度是不同的。
所以当我们再谈到“释放天性”“自由成长”“发展自己个性”这些口号的时候,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规则才是保障自由的前提。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都只依赖天性而活,不管什么人,在不同的社会化环境里,都必须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做到自律和尊重他人。
自我的新书《高效能养育》上市以来,受到了很多妈妈的关注和支持。看到当当上妈妈们一字一句敲下的评论,我心里充满了感动,一直想跟大家说声谢谢。为此我准备了50份小礼物送给一直支持我的妈妈们。参与方式:后台回复“书评”+当当购书页面评论截图即可。从12月1日起,我会每天在微信后台选出10位妈妈,隔天在评论区公布中奖名单。
一路走来,很艰难但是非常幸福,因为有你们一直陪在我身边,也希望这份陪伴可以一直在左右,咱们一起成长,一起幸福下去。
如果妈妈们想要和我交流更多关于育儿的看法,或者想要和我说说心里话,都可以加我的个人号“nnbaby1277”好友(已经有我个人号的就不用重复添加了哈)。
可能因系统原因,有些妈妈可能会通过的慢一点,但是请放心,我会逐一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