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父母堂(askjane)”,每天送一本好书。
上周日和闺蜜聚餐,闺蜜说了一个看似好笑,但其实是时下很多家长可能都遇到过的问题。
闺蜜的女儿明年即将进入幼儿园,为了让女儿顺利融入幼儿园的生活,闺蜜和其老公便商量让孩子提前一年先去早教中心适应。谁知夫妻俩带孩子去早教中心后被告知“感统失调”。闺蜜也是有医学背景的人士,深知这家早教机构要“墙裂”推销感统训练课程,当即拉着老公和女儿就走了。
无独有偶,周一时润妈看到父母堂的粉丝留言“感统失调”,便升起了为大家科普关于感统失调的相关知识。
被过度放大的“感统失调”
感统,感觉统合的简称,一个近几年大热的名词,顾名思义就是大脑将感觉和身体统一起来。
目前最为让家长焦虑和担心的就是孩子患有感觉统合失调,具体可以描述为在儿童成长当中,身体对于处理某种感知出现困难。比如因某些人或事出现情绪的不适或动作不协调等问题。
感统的理论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Anna Jean Ayres,之后被逐步受到关注,也有部分人群支持此项理论。但至今此理论尚存在着诸多争议,同时在生理科学、临床医学、精神疾病等领域都无法得到充足的证据来支持此理论的有效性。
而就是这样一个尚未定性的理论依据却被某些商家看到了赚钱的门路。因此,衍生出对“感统失调”几个字过度诠释而造成家长的恐慌和焦虑。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肢体协调能力差、好动、喜欢玩转动的玩具、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低于同龄人的交往水平等词是否看着都很眼熟呢?确实,这些词看似几乎可以套用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而就是这些词却被某些商家用来宣传孩子有感统失调,需要通过所谓的正规训练才能改善。
图片来源网络
再让我们看看另外一类引起孩子“感统失调”的原因:胎位不正、早产或剖腹产(润妈想纠正一点,剖腹产在医学上并无此词,正确的应是剖宫产),先不谈词语是否用错,单就这些表述中所说的因孕期或生产原因导致孩子感统失调,目前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润妈在写这篇文之前查阅了相关文献,一查之下让润妈觉得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医学在润妈的心里一直是属于较为神秘且需要我们后人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也是中西医结合需要磨合的时期。但就是这样一个领域都来蹭一个尚没有完善的理论增加关注度,让润妈不甚唏嘘。
图片来源于文献网站
一个新的理论升起原本是一件好事,证明了人类在探索中不断的进步,但过度夸大其原意反而让很多正常的孩子被贴上了无形的标签,同时矫枉过正很可能会增加孩子心理压力,造成孩子被歧视的几率增大。
而那些真正有严重感统问题的孩子,例如自闭症、焦虑症、多动症等,因被误诊而错过最佳的诊疗时机那才真的得不偿失了。
感统训练的正确打开方式
身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润妈能够理解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但毕竟孩子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若想提升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完全没必要将金钱浪费在感统训练上,因为这些感统训练在孩子早期家长就可以自己来完成。
- 0~3岁感统预防关键期
在孩子0~3岁时期采用各种途径及形式让婴儿接受各种刺激,增强感官的感受,从而让婴儿学会综合认识事物,可以避免“感觉统合失调”。
- 3~6岁感觉统合的黄金期
3~6岁时,我们可以这样为孩子建立感觉统合能力。
1. 营造和谐氛围
和睦的家庭气氛和幼儿园中的和谐氛围可以唤起孩子愉悦的心境,有利于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预防不良的个性和行为等问题。
2. 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镜子,若父母处处以身作则,对于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助益。举个例子,别人有闯红灯的行为,也许孩子会问,为何我们不一起走,此时父母便可以身作则告知孩子具体原因,即言传也身教了孩子交通规则需遵守的道理。
3. 参加游戏活动
通过游戏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想象以及创造力的开发,同时也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遵守纪律、团结合作、对事情的专注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4. 摆正孩子的地位
随着二胎的开放,也许原本在家犹如小皇帝或是小公主的孩子会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继而出现与之前相反的行为,其实,多于最初家长并没有摆正孩子在家中位置有关,而把握孩子在家中和其他场合中适当的定位对于其健康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性,这能防止孩子出现任性、自私、倔强、无理等不良性格。
5. 给予表扬和鼓励
少一点批评和指责,多一点带有内容的表扬和鼓励能建立孩子更多的自信和自尊,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理。
本文来源:父母堂(askjane)聚中外百位专家解育儿难题,提供线上父母微课堂,每天播送宝宝原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