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花时间,资深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
个人微信:baby_hours
我在微信咨询中,经常听到这个问题:
“花时间,我家孩子已经3岁了,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我很担心孩子不合群,到了幼儿园交不到朋友、被孤立。怎么办呢?”
其实这样问我的,不只有3岁宝宝的妈妈,也有的孩子2岁,甚至1岁多,家长担心孩子不爱和别人玩儿是性格太“独”,以后人际交往不顺利。
但真的是这样吗?孩子为什么不爱和别人一起玩?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吧。
孩子不爱和别人玩儿?你是不是误会了
比起追问”怎么办“,我们不如首先考虑一下,自己的担心是不是太早?
“孩子爱不爱和别人一起玩儿、怎么玩儿”,听上去是个很随意的话题,但其实在发展心理学中是一个研究领域,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作出了理论总结。儿童是不是一起玩儿,怎么玩儿,被划分成很多类型。
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哪种理论,其实都是在说,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会逐渐加深。所以,发展心理学普遍以心理学家帕藤(Parten)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将幼儿的游戏分为以下几种: 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这五种游戏形式又分成三个阶段:
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包括单独游戏和旁观游戏,幼儿独自进行。
二阶段:平行游戏,孩子萌生参与其他人游戏的意向,会靠近他人游戏的场所,甚至进行相似的活动。但并不叫柳,也不试图影响别人的行为,是一个过渡阶段。
三阶段:社会性游戏,有社交性质。包括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协同游戏中孩子们有言语沟通、情节交流、互动,但没有共同目的、没有角色分工。合作游戏是组群游戏活动,特征是有共同目的和明确分工,以及彼此协调合作。
理论读起来可能太抽象,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图片,用最常见的”玩沙子“游戏图示一下,大家可以很直观找到自己宝宝的发育阶段。
独自游戏:在沙坑里面自己玩儿,即使周围有很多小朋友,也不去和别人一起玩儿,埋头玩儿自己的。
旁观:自己玩儿着玩儿着,会抬头观察周围其他的小朋友怎么玩儿,但是不互动,可能只是看,或者看一会儿低头继续自己玩儿。
平行游戏:孩子开始靠近其他小朋友,大家在一个区域附近玩儿,并且进行雷同的游戏活动,但依旧是各玩各的,彼此不怎么交流,不去影响他人。
心理学上还区分了平行游戏和平行意识游戏:如果孩子是玩类似的游戏,但彼此不注意对方,那属于平行游戏。如果在玩类似游戏的过程中,有目光接触,了解有别的儿童的存在,那就是平行意识游戏。
协同游戏:各自游戏,有交流互动,但没有共同目的,没有角色分工。
合作游戏:有交流,友互动,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彼此协调合作。(上图看不出孩子是否有明确分工,仅作为示意,幼儿园里的击鼓传花等游戏是更明显的合作游戏。)
我家孩子X岁,还是爱自己玩……
那么,每个阶段对应的年龄大概是怎样的呢?
独自游戏、旁观游戏:2至2.5岁。
平行游戏:2.5至3岁。
协同游戏:3至4岁。
合作游戏:4.5岁以上。
应用这个年龄对照时,大家要注意两点:
一是,游戏形式出现的顺序如上,但后出现的游戏形式不会取代之前的,而是交错存在。例如,即使孩子长大了,依然可能非常喜欢独自游戏。以及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平行游戏可能会减少,但联合游戏不会减少,合作游戏会增多等。
二是,以上是一个大概的年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且是指”自由游戏“状态下,而不是有成人的带领、控制。
例如,果果在早教班上Shool Skills(关于孩子入园前需要掌握的必需技能,可以点击这篇好文)的时候,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做一些合作游戏,3岁的孩子也可以按照指令完成的,但孩子们不能自主理解游戏目的,或是自行分工及协作。一般来讲,儿童要到4岁半以上才能真正进行合作游戏。
一群大孩子,同时会有合作游戏和平行游戏
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答:有的。
有些宝宝已经不小了,譬如4岁了,还是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儿是什么原因呢?有些孩子在家里和兄弟姐妹玩儿得挺好,一出门就不接受和别人一起玩儿了,该怎么办呢?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有很多影响孩子游戏形式的因素,其实也折射着孩子心理发育的状况:
1、性格内向、怕生
有些宝宝天生性格比较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显得内向、腼腆、慢熟;有些孩子怕生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例如小时候如果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容易对环境产生怀疑。
不管哪种,爸爸妈妈都要放慢脚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也要尽量创造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例如多去儿童多的场所玩儿。如果能有经常见面的、熟悉的小伙伴就更好了,更容易让孩子有安全感。
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融入他人,容易起反效果。可以从旁观游戏开始做起,通过在旁边看,慢慢降低心理阻力。
2、缺乏安全感、分离焦虑
有时,孩子不愿意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而是更喜欢呆在家长旁边,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对分离产生焦虑。这可能是源于平时爸爸妈妈的陪伴不足,与孩子进行高效互动的时间少,孩子更愿意黏着家长玩儿游戏。这就需要爸爸妈妈从日常的陪伴做起了。
3、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如果孩子以前在游戏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例如被推到倒了、被抢了玩具等,可能会有防备心理,不愿意再和其他小朋友玩儿。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也不要逼迫孩子,可以让孩子在有其他小朋友的环境中,进行旁观,或者平行游戏,渐渐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赖。
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玩儿,发生摩擦是难免的,关键看家长如何处理。要让孩子理解“别的小朋友并不是故意的”或者“并没有恶意”,即使遇到最糟的情况,孩子是被别人恶意欺负了,我们能不能让孩子明白,这些人是极少数,我们周围还有更多善意的小伙伴值得交朋友,都非常重要。(关于这个话题,已经答应单独给大家写一篇,之后会如约交稿,在这里不多说了。)
4、物权意识强,不愿分享
有些孩子不愿意和别人玩儿,是因为处于物权敏感期,对自己的玩具、小领地,占有意识比较强,不愿意分享。孩子有了物权意识并不是坏事,是心智发育的一个表现,但如果不加引导,发展成“自私自利”就不好了。
爸爸妈妈平时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相关绘本,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过于宠溺孩子,而是找契机培养分享意识。
例如家长容易把好吃的都给孩子。以后每次到了吃点心、吃水果的时间,都可以问孩子:“能不能从自己碗里分享一块给妈妈呢?”不要强迫,而是和颜悦色地征询意见,讲到孩子同意分享为止,并养成习惯。玩儿玩具的时候(如积木),也可以让孩子分享一部分给妈妈,而不是全部都是他自己玩儿。
5、排除孤独症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大部分孩子都有可能发生不愿意和别人玩儿的情况,家长不用担心。但也有极少数可能行是自闭症。
有自闭症的孩子,并不仅是不爱说话,而是缺乏与人交流的倾向,譬如前面说到“平行游戏”,孩子会流露出想要靠近别人的意向,走近他人的游戏场所进行游戏活动。自闭症儿童则很少主动找别人,甚至出现躲避,对父母的呼唤没有反应,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
语言很少,即使会说也宁可手势代替,较长时间沉迷于某种或几种单调的游戏。例如热衷看天气预报,却对孩子们都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没有兴趣。也有孩子每天必需吃相同的饭菜,出门必须走同样的路线等。如果怀疑孩子有自闭症,需要尽早就诊、进行干预。
尊重发育规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人的身心发育都是按照规律逐步完成的。每个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必经的过程。知道了这些,我们能清晰了解孩子发育到什么阶段,避免不必要的担心。
我理解妈妈们的心情,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一起玩得好好的,自己的孩子独自在角落,或者抱着妈妈大腿只看着、不行动,家长心里难免有些担心和忧虑:孩子是不是“太独”、“不合群”?但其实只是孩子们所处的心理发育阶段不一样。
心理发育又和身体发育不一样,并不是外观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也并不一定与身体发育的速度相符,这就更需要爸爸妈妈用心观察,耐心去理解和引导,而不要主观臆断地给孩子贴上标签,说孩子性格如何,胆量如何,反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
还是老样子,大家想聊什么,欢迎文末留言给我,一起探讨更多话题:)
本文作者:花时间。海归硕士,资深文化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创立微信公众号“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不爱写鸡汤,只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分享和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共读知识。育儿文艺两不误,既要陪娃慢成长,也相信诗和远方。个人微信baby_hours。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3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绘画】画画好处多多,千万别让错误的启蒙毁了孩子的天赋
【专注力】不知不觉间,你可能毁掉了孩子的专注力
【挑选】0-6岁玩具剁手指南!买得多不如买得对!
【积木】玩遍各种积木后选出9大类经典!适合什么月龄?如何挑?怎么玩?看这一篇就够了!
【拼图】这种玩具能让孩子越玩越聪明,培养逻辑能力和策略思维,你竟然不知道?
【文氏】美国幼儿园都这样教孩子,难怪能越玩越聪明!
【睡眠】孩子夜醒频繁、晚睡、不肯午睡,睡眠倒退究竟怎么破?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