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的孩子爱打人?——如何解读幼儿的“暴力倾向”?

作者:励步英语重庆区 07-01阅读:2373次

作者说

很多人不解:一个1.5-3岁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暴力的行为?

好吧,那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遇到过或亲身经历过孩子咬人、打人、抓人、甚至是满地打滚踢人的状态?”

相信大多数从事幼儿启蒙教育的老师和父母都见过或亲身经历过。我也不例外。对于我所经历的事件,和我的解决方法,经过总结分析了一些心得。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解读孩子的身体密码和情绪

“好朋友,请听我说...”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暴力事件,而且越制止他就越打人,情绪会越激动呢?在大人眼里,这个孩子总是会被贴上“暴力”“脾气坏”的标签。但是,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大多时候是因为0-3岁是孩子口手敏感期,他们用口、手,甚至是脚来探索一切,认识一切,当然这一切里面也包括了他人的身体。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出现咬人、打人、抓人,甚至是满地打滚踢人的状态。

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还不知道如何正常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不会和他人进行正确交流和互动。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语言有所发展,但还不能完全正确表达出来,情急下他们会用这种很有冲击力的动作替代。比如:在教室,孩子正在玩玩具,你过去想和他一起玩,和他一起聊天。他可能会直接伸手推你或咬你。其实,他可能只是想表达:你打扰我了。但是,没能表达出来就直接推人或咬人了;有的孩子是想引起身边人的注意或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有的孩子是因为看了动画片或游戏,只是盲目的模仿里面的动作。

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爸爸妈妈,请听我说...”

孩子所表现的这些行为当然包括生理发展的特点,但这只是小小的一点原因,较大的原因是基于环境的影响。

随着电子和信息设备的发达,家庭、学校等地方不仅有电视、电脑、手机,有些家长会给孩子配置ipad,给孩子下载游戏,动画片。《愤怒的小鸟》、《喜洋洋与灰太郎》、《熊出没》等在之前都是很受欢迎的。但这些游戏或动画里面或多或少充斥一些暴力色彩,显然是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一定影响的。

案例

我遇到一个孩子,他有时会在空中挥舞着拳头,而且总是说,我是光头强,我是光头强。和家长聊天才知道孩子在家天天看《熊出没》的动画片,他经常会模仿里面的熊和人物的行为。

老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行为呢?

  •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先和家长建立沟通,建议家长减少或不给孩子看这样的动画片。

  • 推荐给家长一些适合孩子的动画片,如《Penelope》(贝贝生活日记/蓝色小考拉)、《Peppa Pig》(粉红猪小妹)、《Dora Explorer》(朵拉历险记)等。

  • 和孩子建立信任和依赖关系,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及时制止并告知,最重要的是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

*家长在选择动画和游戏时候一定要为孩子把关,按照孩子年龄挑选合适的动画。如果孩子已经渐渐出现某种过激行为,请参考第三条。

案例

还有的孩子虽然慢慢懂事,还会出现暴力的行为,那就要深层次的探究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了。曾经听其他老师讲述过有个孩子刚来上课的时候很温和,没有出现过激烈的言行。突然有一天变了,脾气很暴躁,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看到其他孩子拿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去打人。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妈妈这段时间在家会经常吵架,有时候还会大打出手。这些家庭原因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身心发展,使他们出现暴力行为。

找出根源,解决问题,才能够帮助孩子正确表达,健康成长。

三、如何处理

作为老师或家长请不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直接定义任何一个孩子“你是个打人的坏孩子”、“你是个不乖的孩子”、“他是讨厌的孩子”。

针对孩子出现过激行为或言语这种行为,给出几点建议:

  1. 要及时制止,抱住孩子,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

  2. 孩子平静下来,询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是问“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为什么要打人/抢东西”二次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 倾听后,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告诉孩子我们如何正确的去做,和孩子模拟刚才的情景,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

  4. 带着孩子去道歉。(学会遇到问题,不要逃避,要勇于承担责任。)

  5. 及时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充分的安慰。如果孩子已经道歉,鼓励表扬孩子的做法。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当然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一次两次的示范是不能够让他们完全学会的,可能还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在这里老师或家长都要耐心地、不厌其烦的去重复按照顺序,从第一条到第五条的方法去执行,让孩子逐渐学习、接受、领悟,如何去表达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

对爸爸妈妈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探索、模仿夸张的行为,自我意识极强,喜欢引起大人的关注。所以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切记要淡化处理。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等类似的话,这会使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引起了大人的关注。要冷静地告诉他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做法没有达到效果,从而会放弃这种行为。

当然,对于一些突发的状况和原因,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我要说对于孩子来说,文章中的“暴力”不是一个成人理解上的负面词汇,这只体现的是一种行为,一种孩子的行为。我们只要及时发现,适时引导,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作者:Alice.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