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典丨妈妈,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

作者:幼儿教育杂志 08-25阅读:324次

妞妞和邻居家小姐姐在客厅沙发上玩。她们一个趴在沙发扶手上,一个趴在高高的沙发背上,说是青蛙在荷叶上睡着了。过了一会儿,妞妞和姐姐又开始跳了,她们呱呱呱地叫着,把一个个沙发靠垫扔在地板上,一会儿从一张沙发跳到另一张沙发,一会儿又从沙发跳到地上……没过多久,妈妈从厨房里出来,一看乱七八糟的客厅就生气,命令她们收拾好东西,不许再玩这种危险的游戏。妞妞急得号啕大哭。妈妈正在气头上,把妞妞狠狠骂了一通,弄得两人心情都很不好。

宝宝独白:

沙发真是太好玩了,它会把我们弹起来。我们不停地跳,就像一只只小青蛙。我们还从这张荷叶跳到那张荷叶,从荷叶跳到水里,真是好玩极了!妈妈说这个游戏很危险,我没觉得呀,我们已经把靠垫扔在地上当荷叶了,而且,如果累了,我们就一动不动地趴在扶手上,又不会掉下去的。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对妈妈来说,可能只看到乱七八糟的客厅,而没有看到孩子脸上的幸福。有一本书中这样说:沙发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玩具,因为可以有很多玩法。妞妞妈妈可能有两种担忧:一是杂乱的客厅需要时间打扫,二是害怕孩子跌落摔伤的危险。对于第一种担忧,妈妈可以试着和孩子沟通,玩好后请把东西收拾好。我相信孩子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对于危险,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危险的东西分为几类,第一类:绝对不能玩的东西,比如电源插座之类;第二类:有大人在旁边时可以玩,比如细小的积木、小珠子之类;第三类:可能有危险,但可以预防,如沙发。

对于妞妞这个情况,其实妈妈可以先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如果确实太想玩了,妈妈害怕因为自己不在场孩子跌落,那可以把沙发靠背靠墙或者在地板上放置比较厚的垫子,或者自己在场,陪孩子玩一会儿。

朵朵和妈妈在商场买东西,买了很多日用品。准备付钱的时候,朵朵看到旁边有一个黏土玩具,幼儿园就有这种黏土,朵朵可喜欢玩了,她很想买一个回家,这样在家里也能玩黏土啦。妈妈看了一下价格,要200多块钱,感觉超过预算了,再说,幼儿园也有这种黏土,家里就不用买了。

妈妈就跟朵朵商量,但朵朵就是想买回家。两人僵持了半天,最后妈妈只好息事宁人买了。但在回家的路上,妈妈一直不停地数落朵朵,说她不懂事。虽然买了黏土,但是朵朵一点也不高兴。

宝宝独白:

妈妈说幼儿园有的,就不用买了。可是,正因为幼儿园有黏土,所以才想在家里也有,为什么这就是不懂事呢?买了黏土之后妈妈不停地批评我,她说我不懂事,不是好孩子,所以我很难过!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这个案例中,两个地方朵朵妈妈没有做好:一是没有坚持,为了息事宁人就买了玩具;二是买了之后不恰当的情绪宣泄,没控制好情绪。这是很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要么就坚持到底不买,要么买了就让孩子开心玩。我认为妈妈可以在购物之前跟孩子讲清楚规则,和孩子一起列出购物清单,告诉孩子不能买清单上没有的物品,如果看到了其他喜欢的,可以记下来放到下次购物单上或者作为生日愿望之类。当然,也可以用帮助妈妈做家务的形式来换取新的玩具。比如:买了这个玩具,在未来一周内要帮爸爸妈妈做哪些家务。

乐乐是一个特别爱帮忙的孩子。一天,妈妈在洗衣服,乐乐也拿了一个小盆子洗自己的袜子。乐乐在小盆子里倒了很多洗衣液,不停地揉啊搓啊,出来了好多好多的泡泡!乐乐觉得泡泡太多了,就跟妈妈分享了点泡泡,她把泡泡放进了妈妈的桶里,没想到妈妈大叫起来:“这是干净的!不能放泡泡!”过了一会儿,乐乐把洗好的袜子放进了桶里,但是妈妈又大叫起来:“你的袜子上都是泡泡,没看见吗?出去,不许再捣乱!”

宝宝独白:

泡泡多好玩啊!我分享了一些给妈妈,她居然生气了。我把“洗干净”的袜子放进桶里,妈妈又生气了。为什么妈妈洗干净的衣服可以放桶里,我的就不可以呢?我觉得妈妈不爱我了。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泡泡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玩的,乐乐很希望能跟妈妈分享自己的快乐,所以把泡泡给了妈妈。不过妈妈没有看到这一点,只看到了“捣乱”带来的麻烦(要重新洗一遍)。有这样一个爱帮忙的孩子真幸福呀!在孩子眼里,那些沾满泡泡的衣服也是自己“洗”了半天的,应该“干净”了呀。这里母女俩对“干净”的理解,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才造成了“麻烦”。其实,妈妈可以换一个方法:妈妈洗干净的放在桶里(可以放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再另外拿一个盆,放宝宝洗“干净”了的衣服(我经常偷偷地把孩子“洗干净”并晾好的衣服拿回去重洗,不让她发现,我觉得这样做更好)。

棉棉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自己洗脸、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冲马桶……当然,自己最想做的是:按电梯!只要有按电梯的机会,一定得要棉棉来按。有一天去商场,棉棉和爸爸妈妈要从5楼下到2楼,可当他们上电梯的时候,前面的人已经按过2楼了,棉棉非常不高兴,出了电梯就哭了起来,坚决要求再乘一次电梯,因为她还没有按过“2”。但商场里去2楼的人很多,所以,要按到那个“2”还真不容易,爸爸妈妈解释了半天,她就是不干,在商场里号啕大哭!

宝宝独白:

我就是一定要按电梯,每次乘电梯都是我按的,这次没有按到,不行,我就是要倒回去再做一遍!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执拗行为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必然出现的行为。它一般出现在2~4岁,表现为事事得依着孩子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发脾气、哭闹。孩子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物品的要求上。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求,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棉棉的表现完全符合这些特点,如果她已经习惯了自己做的事情被别人代替做了,她就大闹。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一理解,二引导,三变通。理解孩子的这种正常表现,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切不可粗暴对待。对于棉棉这样秩序感极强的孩子,我觉得是好的。如果有机会重来,可以让她重新回去按一次电梯。

只是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重来一次,父母可以慢慢开导,提前告知,比如:“因为我们在5楼,上面6、7楼的人下来,也许已经按掉了我们要去的楼层。”孩子在提前知晓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上面这种失控的状态。或者用其他变通的方法,比如:承诺回家的时候一定让棉棉按“2”楼(虽然不住2楼),这样小家伙就会满足了。

最近果果特别喜欢穿一条蓝裤子。每天睡觉前,她都会把蓝裤子小心叠好放到床头柜上,非常认真地说:“明天我还要穿蓝裤子。”一天晚上,妈妈看看蓝裤子实在有点脏,就把它洗了。第二天早上,果果起来到处找蓝裤子,妈妈告诉她蓝裤子洗了晾在阳台上,果果跑到阳台要穿蓝裤子。妈妈说,现在裤子还没干,等干了再穿。但果果不同意,非要马上穿,非要裤子马上就干。妈妈说了半天,方法用尽,就是不行。妈妈也发火了!有那么多裤子呢,为什么非要穿这一条,再说,让裤子马上就干本身就是胡闹!

宝宝独白:

我最喜欢的蓝裤子,昨天晚上明明就放在床头柜,想好一起床马上就要穿的呀!但是,妈妈没问我就拿走了裤子。现在,它还是湿的。我就是要马上穿蓝裤子!现在就要!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果果妈妈企图用逻辑来对付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有人理解她的感受,比这事有没有道理更重要。我们需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

现在,我们来尝试两种沟通方式,它出现的结果可能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这样沟通——

妈妈:裤子还没干,现在不能穿,要干了才能穿。

果果:(生气)我要它马上干。

妈妈:一下子怎么会干,你可以穿别的裤子,你有很多更漂亮的裤子。

果果:(大哭)我就是要穿蓝裤子,就是要马上穿。

妈妈:真是太不讲道理了,简直胡闹……

在这里,家长都是在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给建议,但是,恰恰没有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

如果我们这样沟通——

妈妈:妈妈知道果果非常想要穿蓝裤子。

果果:(大哭,宣泄情绪)但是它现在还没干。

妈妈:我真希望它能马上干了。

果果:(情绪逐渐平复)但是它又不会一下子就干呀。(或者孩子可能会说:我也好希望它会马上干了。)

妈妈:我们可以拿吹风机吹一下,它会干得快些。(或者,我们出去玩一圈,它可能就干得差不多了。)

果果:我们赶紧吹一下吧。

在这里,妈妈首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她觉得妈妈是理解她内心感受的。有时候当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也就更容易接受现实。只要接纳了孩子的情绪,缓解了孩子的情绪,场面就不会失控。

编辑排版/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