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孩子们的奖状人人有份?你家孩子领过“小天才”、“小小数学家”……奖状吗?
▷一位愤怒让老师收回奖状的妈妈
——曾经在朋友圈看见这个故事,一度让我陷入深思:
在某个机构的颁奖场合,孩子们结束了阶段性的学习,老师们为了鼓励孩子,给所有孩子都颁发了奖状。在颁发完最后一个奖状,老师们正要退场时,一位神色愤怒的妈妈冲上颁奖台,拿起话筒激动地跟在场的老师说:
“老师们,请你们收回我儿子的奖状,今天的奖状,他不应该得……”台下不少家长吃惊地看着台上的那位妈妈,不少家长心想“这家长大题小做,给老师难堪……”
那位妈妈继续说:“这几天的学习,我家孩子课堂上不仅没认真听讲,课后还经常不交功课,我知道我和他爸爸有非常大的责任。就在昨天晚上,我和孩子的爸爸跟他聊了一个小时,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也发誓从此认真。但是,今天你们这个‘学习勇士’的奖状,相当于认为他的学习不认真的态度是正确的……”
这位妈妈越说越激动,“你们知道吗?刚才我的儿子听到自己获奖,从一开始的惊讶,到领完奖状后趾高气扬,到台下质疑我昨晚对他错误的指责……你们能理解作为母亲的心情吗?你们如果发个‘乐于助人’的奖状我非常乐意,因为这是我家儿子的真实表现……请你们不要乱发奖状了……”
据说现场有几个家长大声喝彩鼓掌。不知道老师们后来如何处理,也不知道这位让老师撤奖的家长后来如何教育她的孩子。说真的,我给这位妈妈一万个赞。这种“人人有份”的奖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常见。从幼儿园到学校,甚至一些儿童机构都很流行。去年,我家儿子幼儿园的亲子运动会,那些小运动员们,从第一名到倒数第一名都能得到“小小运动健将”奖状。
对于老师们的做法,幼儿说是理解的,为了让所有孩子、所有家长都高兴,既鼓励了表现优秀的孩子,也没让表现差的孩子有挫折和负面情绪,老师们的工作也更好开展,杜绝了潜在的矛盾或不快,皆大欢喜。
但这种做法真的对吗?其实,最终毒害的是孩子。
▷奖状泛滥的后果,致三大毒物
1、真正的“荣誉感”会消失
想想我们小时候,奖台往往只属于几个人,而不是大众奖台,那些获奖的孩子常常感觉无比自豪,因为那是他们或优秀或努力的结果,即使偶尔会存在不公平。那些没有获奖的台下孩子,有孩子羡慕,有孩子沉默,有孩子难过,更有孩子偷偷掉泪。因为对当时年幼的我们来说,奖状只属于真正表现优秀的孩子,奖状也是真正的荣誉的象征,没有奖状,那就代表自己的表现不够好。
记得我7岁那年,获得了学校优秀成绩一等奖的大红奖状,还得到了十块钱奖金,当时全校获奖的只有5个孩子。当天晚上回到家,我小心翼翼地把奖状用浆糊贴在床头,还把奖金装进了春节才能穿的新衣服的衣兜里。第二天早上醒来被奶奶笑话,说我晚上做梦总是傻笑不止。第二天中午写作业,我也写得特别认真。这便是荣誉感,以及荣誉感带来的驱动力。
奖状泛滥后,随着孩子年龄渐长,如果他们总是收获无数的“别人有我也有”的奖状,“荣誉感”对他们的驱动力恐怕也会渐渐减弱。
2、助长缺乏客观自我评价的孩子
养育自信的孩子没有错,但养育自大的孩子便是大大的错误。有人说,奖状泛滥的结果,会助长”优秀孩子越优秀,差劲孩子越差劲“的现象,如果你家孩子不算优秀,差孩子无翻身之地,这种结果你愿意吗?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因为即使表现差也有奖状,这些孩子缺乏“羞耻”的洗礼,也往往不能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最终阻碍了他们进步。因为奖状相当于告诉那些表现不好的孩子——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不需要改正,从而助长了这些孩子过分自信。
心理学家Goodhart,D.E.认为,那些过分自信的孩子,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未来的表现和努力程度,也不如那些能力相当却有焦虑感的孩子,因为这些有焦虑感的孩子由于经历失败而加倍努力。“人人有份奖状”,纵使奖状也有差别,但孩子也从此错失了在失败强烈煎熬中的宝贵经历,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
3、剥夺了孩子“妒忌”的权利
嫉妒感,虽然有负面后果,但常常也被誉为最强劲的进步动力。“人人有份奖状”,孩子们的嫉妒感也无从说起,即使由于奖状不同而产生些少嫉妒,但也比“别人有自己没有”带来的嫉妒感轻微很多。如果这样的话,那些表现不够优秀的孩子,被老师们的“大爱”剥夺了“妒忌”带来强劲动力的权利。美国学者Jennifer Breheny Wallace在《好好利用你的嫉妒》一文指出,嫉妒感,能让人有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表现。“人人有份奖状”让孩子与之失之交臂。
▷“人人有份”的奖状,相当于把孩子们包裹在棉花糖世界中
“人人有份”的奖状,老师没及时正视孩子的不足,没给孩子挫折的经历,也把父母们麻痹在虚假的自豪感中,也因此导致孩子们被包裹在没有挫折和失败的棉花糖世界中,这些孩子对自己盲目乐观,容易变成一个个鸡蛋壳孩子,一捏就碎。情感心理学家Heather C. Lench认为,盲目的乐观会让孩子未来更加脆弱。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ROBINS也认为,那些高估自己能力的孩子,未来会经常体验到自尊心受挫的痛苦。这是不是儿童抑郁症近年提高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值得父母们深思。
一位突然崩溃的小女孩
有一次,我从幼儿园接孩子散步回家的路上,前面有位小女孩由于无礼地拍打同学的妈妈的屁屁被批评“坏小孩”,本来是一句很普通的回应,没想到这个小女孩立即从书包拿出一张“好孩子”奖状一边给对方看,一遍气鼓鼓地说:“我是好孩子,不是坏小孩!”说着说着委屈大哭。小女孩的举动不仅吓坏了批评她“坏小孩”的家长,还吓坏了一路跟在后面的自己的妈妈,那位妈妈不停地安慰“好了好了,你是好孩子,不是坏小孩……”
▷“人人有份”的奖状是毒药!收到后父母该做一件事
首先检查孩子的奖状是否够客观,那些“勤洗手”、“爱惜食物”等表扬孩子真实而具体行为的奖状是值得认可的,相反,那些表扬孩子“小天才”、“数学家”、“好孩子”等奖状需要谨慎,这种性质的奖状,其实跟抽象称赞孩子“很棒”与具体称赞孩子“帮妈妈认真清理书桌”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再加上“人人都有份”就更糟糕了。
接着,父母该给孩子一个跟事实相符的客观的评价。如果奖状跟孩子的具体情况矛盾,父母该给孩子及时纠正,如果是言过其实,可以先认可孩子客观做得好的地方,提出一些希望孩子未来需要纠正或改进的地方,帮助孩子进步。
所以,幼儿说今天最后一句忠告——“前方奖状泛滥,接收需谨慎”!
本文关键字:奖状泛滥、幼儿园、亲子心理、家庭养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最爱“掏”国外心理学家们的育儿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