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傍晚,我急匆匆去幼儿园接儿子朔朔,一边开车 ,一边想着怎么和老师解释我又来晚了。快到幼儿园的时候,远远看见老师牵着朔朔的手站在门口,赶紧停车奔过去。还没等我开口,老师就说:“朔朔妈,你回家真得好好教育一下孩子,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还抢了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
我陪着笑跟老师道歉,然后扯着朔朔上车。小东西知道自己闯了祸,一直勾着头,不敢看我。我怒气冲冲地训他:“你这孩子怎么回事?说过你多少次了,不许打人,怎么就不长记性!以后再打人,妈妈就打你,记住了?!” 半晌,朔朔怯怯地“嗯”了一声。
儿子今年才三岁半,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了爱打人的“暴力娃”的呢?我回忆了一下:朔朔小的时候,婆婆从农村来帮我带娃,她老人家好像喜欢教朔朔“打人”。比如有时公公来了,婆婆会抱着朔朔教他“打爷爷”,朔朔果然就伸出小手拍一下爷爷的脸,爷爷就哈哈大笑,朔朔也乐不可支。当时虽然觉得婆婆这种教育方式不太好,但我也没太在意。
朔朔一岁多的时候,小区的妈妈们经常带着孩子在一起玩。小区里和朔朔同龄的宝宝特别多,但是别的小朋友一走近朔朔,想和他玩的时候,他就不由分说推开别人,或者打人一巴掌,甚至狠狠掐人家一把。
被打的孩子“哇哇”哭着找妈妈。妈妈见自家孩子被打,自然心疼又生气。时间久了,都知道朔朔爱打人。有一次,一位家长说到我脸上:“这孩子太霸道了,怎么这么爱打人!”我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就赶紧把朔朔拉开,呵斥他:“不许打人,再打人大家都不和你玩了!” 这样反复多次,发现他打人的毛病就是改不了。
于是,我决定以暴制暴。比如,他推别人,我就推他;他掐别人,我就掐他……看他疼得哇哇大哭,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我狠下心,抓住时机教育他:“看看,妈妈打你,你知道疼,你打别的小朋友,他们也会疼的。所以,以后不要再打人了,记住了吗?”他抽泣着说:“记住了”。可是,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出手打人。而且,我发现,我越以暴制暴,他越变本加厉,成了令人头疼的“暴力娃”。
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幼儿园,我想,终于有老师替我管教他了。岂料,进了幼儿园,朔朔仍是闯祸大王,隔三差五就有小朋友或者家长告状,弄得我一筹莫展。
— 2 —
周末,我决定带朔朔去闺蜜安然家。安然是心理咨询师,平时我有什么心事都喜欢和她倾诉,她也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给我解开烦恼。她有个女儿小雅,比朔朔大两岁,漂亮聪明有礼貌,我也想让朔朔跟小姑娘学习一下。
到了安然家,打过招呼,我把朔朔介绍给小雅,小雅大方地欢迎我们。看得出,朔朔也很喜欢穿着漂亮裙子的小姐姐。但是,当小雅伸出手,想带他去自己房间玩的时候,朔朔竟然飞快地打了一下小姐姐的手,小姑娘“啊”了一下,不解地望着妈妈和我。我特别尴尬,一边哄着小姑娘,一边呵斥朔朔。
安然拥抱了一下女儿,轻声安慰了几句,让小姑娘回房间了。随后又找出几件玩具,笑着和朔朔说:“你自己先玩一会儿,我和妈妈说说话好不好?”朔朔见到玩具,眼睛放光,抱着去了客厅一角。
我苦笑着说:“你看,就是这么‘暴力’,也不知道随谁!”随后,我向安然诉说了朔朔的情况,最后叹息一声,“我这么胆小的人,怎么生出这么个小霸王!”
安然笑了,说:“也许他就是因为携带了你敏感、胆小的基因啊!”接着,她从专业的角度,给我解读了朔朔“打人”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她说,三岁的孩子“打人”,并不是成年人想的那样“霸道”,更不是“坏孩子”,他们其实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或发泄自己内心的情感。
她说,朔朔有点像我,是一个气质敏感型的孩子。他胆小,可能有些害怕新鲜事物。当别的小朋友靠近时,他很害怕,不希望别人靠近。但他不会把自己内心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没有办法向大人求救,只能自己想办法。比如,他会用“推搡” 的行为把靠近的小朋友赶走,但他还控制不好力度,这在大人眼里就是“打人”。
有时候,他甚至是想表达喜欢,但是,同样不知道如何表达。比如刚才他见到小雅,我看他眼睛亮亮的含着笑,应该是喜欢小雅的,但是,出手却不知道轻重,在大人眼里,又成了不通情理的“暴力娃”。这可能和当初朔朔奶奶传递给他的表达喜欢的方式有关。
说到这里,安然顿了顿,微笑着对我说,两岁以前,小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期,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他们常常会抢夺玩具和物品,比如打人、咬人等。这个时期,他们脑子里其实没有“打人” 这个概念,仅仅是用“打” 这个动作,来排解他不想做或解决不了的事情。但是,在他“打人”之后,家长往往会不停地教育他“不许打人,不许打人”,反倒是让他记住了“打人”这个词。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负强化”,就是如果把负面的东西反复强调,受施者反而会强化那个负面的东西。比如朔朔打人,你越说不让他打人,他就越控制不住自己去打人。
“那我该怎么办呢?他打人,我总不能不管吧?!”安然仍然不急不慌:“当然要管,但是要看怎么管才能有成效。”然后如此这般,给我面授机宜。
— 3 —
按照安然的指点,我开始用心“改造”爱打人的“暴力娃”。
回家后,我就召开家庭会议,告诉老公和婆婆,以后带朔朔出去玩的时候,要紧紧跟在他身边,让朔朔和其他小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其他小朋友靠近时,一定要及时地进行防范,把朔朔与别的小朋友隔开。如果防不胜防,朔朔还是打人了,我们要在向挨打小朋友道歉的同时,赶紧把朔朔带走。但是,不要跟朔朔讲道理,更不要批评打骂。婆婆和老公一脸疑惑,我学着安然的语气说,这是消除之前“负强化”的恶果,你们如果不懂,只管按照我说的做就好了。
在消除“负强化”影响的同时,我也有意识地教给朔朔正确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每天,接朔朔回家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抱一下他,轻轻抚摸他的脸,说“朔朔,老师说你今天很乖,妈妈很开心”,或是拉着朔朔的手摸摸我的脸,告诉他,喜欢一个人要这样跟人打招呼;别人帮助了你,要说谢谢,等等。
晚上,在家里,我和老公试着给他演示各种情绪表达。比如,我削好一个苹果,给老公和朔朔分开,老公会说:“谢谢老婆”,边说边轻拍我的肩。
当然,我也和老师沟通了朔朔的情况,请老师多费心,我们一起改正孩子的毛病,老师欣然答应。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朔朔好像有些“开窍了”。老师说,他在学校打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有一天,竟然握着一个新来的小女孩的手,悄悄说:“我好喜欢你。”听了老师的叙述,我哈哈大笑。
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学给老公听,老公也很开心,转身从包里拿出一个玩具卡丁车,递给朔朔:“儿子,听妈妈说你最近在幼儿园表现不错,爸爸奖励你一辆赛车”。
朔朔放下书包,跑到爸爸跟前,接过玩具,一下子扑到他怀里,亲了爸爸一下:“谢谢爸爸!”
接着,我们趁热打铁,周末一有空就带他去小区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有一回,他带着自己最喜欢的卡丁车,在楼下碰到了一个拿着模型枪的小男孩,朔朔看着玩具枪,露出了羡慕的眼神。那个小男孩发现朔朔想玩自己的枪,立刻有点担心地后退。我怕儿子又做“暴力娃”,赶紧蹲下身,和他悄悄商量:“你想玩那个枪是吧?那是别人的,你用自己的卡丁车和他交换玩好不好?”
朔朔犹豫一下后,认真地点了一下头,然后鼓起勇气走上前,把卡丁车举给那孩子:“咱俩换着玩好不好?”那小男孩立刻同意了,俩孩子兴高采烈地玩到了一起。最后我喊他回家的时候,他们已经好到勾肩搭背,约着下次再一起玩。
我为儿子的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
那天,我看到一句话,深有感触:弗洛伊德认为,“攻击别人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孩子在攻击别人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我终于懂得,用正面的引导和示范,让孩子知道如何处理、如何表达情感,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