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父母水平的最好标尺

作者:有梦想的唐糖 03-23阅读:5071次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父母水平的最好标尺

一个妈妈的疑问:我家孩子周五想跟她的同学去吃自助餐。目前暂定八个同学,本班四个,外班四个。本班两男两女。两个男同学学习极差,倒数第一二,女同学和孩子关系很好,其他同学不清楚。我不想让孩子跟这样的同学接触那么多,你觉得呢?

我当然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入人心,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正能量、学习好的孩子成为朋友,受其影响和熏陶,担心孩子和"差生"往来,受其影响。这当然是非常合理的担心。但是对待孩子,光有道理还不够,我们更应该找到合适之道和孩子沟通,否则恐怕效果不佳,还容易引起逆反。

1.看到孩子的信任,理解并相信孩子的选择

理解和接纳,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婚姻关系,应该说,在任何一种关系中,理解和接纳都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要务。

孩子要和同学一起吃自助餐,而且家长还能知道其中两名男生是学习成绩倒数一二的,这些信息的知悉,首先来自孩子的信任。试想一个不信任家长的孩子,想到自己提任何要求可能都会被批评、臭骂的孩子,ta能对父母有多少坦诚呢?

所以,孩子能敢于提出自己的要求,坦诚的告知父母,这种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同时,也变相的说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

所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作为父母,要看到孩子的信任,并对此心怀感激,以相同的信任回报孩子。

尊重孩子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相信孩子是一个能辨是非,有能力处理自己事物的人",如果没有对孩子"善"的信任,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孩子。这种相信,不是让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而是指从心底里相信孩子天性的善和美。

孩子是父母天然的追随者,当父母有了这种信任,孩子也感受到这种信任的时候,ta必然会以善、诚、美回报父母。

所以,接纳、尊重、理解,是家庭教育中永恒的背景板。

在这件事情上,家长首先可以肯定孩子愿意告诉父母自己的安排,自己感觉到很荣幸,然后再对孩子的要求表示大原则上的赞同和肯定。告诉孩子,当然可以。这种态度,给到孩子极大的鼓励和肯定,首先会让孩子在情绪上感觉舒适。

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这个要求的"不合理性",并就此展开批评教育或循循善诱,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强势和控制,进而产生压抑或逆反的情绪。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父母水平的最好标尺

2.耐心沟通,看到每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们需要知道,每一个现象背后都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心理上的原因。换句话说,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做一件事。所以,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需要看看行为背后发生了什么。

孩子要和学习差的孩子一起出去吃饭,这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背后的"真相",需要父母和孩子沟通,才能了解。

在沟通时,我们需要注意几点:

① 接纳孩子的合理性

不管家长觉得多么匪夷所思或者不可理喻,既然孩子有这个诉求,就意味着这件事情在ta自己的世界里,有合理性。所以,对于这个孩子认为的合理性,父母是需要接受和理解的。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做一件事,孩子也是,所以孩子既然这么做,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② 不贴标签、不下结论

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沟通",沟通指的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方的训话。所以,我们需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不对孩子的行为随意的贴标签,下结论。尤其是那些负性的、武断的结论或猜测,更是不应该出现的。

比如孩子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一起玩,家长就判定孩子不学好,担心孩子受影响,这些判定和担心,即使家长小心隐藏,实际上也是藏不住的。孩子一定能感觉到。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请家长放下你的架子和经验,蹲下来,带着好奇之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③ 少说多问

既然是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家长就需要保持一个谦恭的心态,多问孩子的想法。孩子一定有ta的道理,你先听懂,才能有接下来的交流。

可以问问孩子:这几个同学和你关系如何啊?你为什么选择和这8个同学而不是别的同学吃饭呢?可以介绍一下这几个孩子给妈妈听吗?你怎么看待这个孩子啊?怎么看待ta的行为呢?你跟他们在一起的感受是什么啊?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家餐厅啊?需要妈妈为你做点什么吗?哦,某某学习成绩不太好,那么你怎么评价他呢?他身上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呢?等等

问问题不是刺探情报,伺机宣讲自己的道理,而是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有接近公平的判断。

很多时候,事情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父母水平的最好标尺

3.一个现象背后可能有多种可能。

事实上,孩子选择和这两个成绩差的同学出去,有可能是一个偶然事件,比如孩子和两个女同学关系好,跟这两个关系差的男同学并不熟,他们是被其他小伙伴约来的。也可能是在一起商量的时候,其他小伙伴主动要求加入,孩子不好意思拒绝,就同意了。

也有可能,不是偶尔,而是确实是孩子和这两个同学是好朋友。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家长就更需要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了解清楚情况了。

一般来说,能成为好朋友,一定是能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比如说相似性,所谓有共同语言,能说到一起去,自然就会成为好朋友。再比如说,互补性,事实上,很多成绩好的孩子反而会喜欢或者欣赏那些"放荡不羁"的坏小子,其原因可能正是因为看到对方具备自己所不具备的特质,比如说羡慕他们的力量、羡慕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觉得他们有主见等等。还有可能是,两个孩子在一些偶然事件上有过交集,感觉不错,所以发展下去成为了朋友。

当然,还有很多可能,而到底真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和孩子沟通之后才知道。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父母水平的最好标尺

4.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这样的能力,即对事物的认知更客观、准确,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首先是一个这样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引领孩子也做到这一点。

比如对"差生",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他们是洪水猛兽吗?孩子和他们接触,一定会近墨者黑吗?还有其他可能吗?

差生,首先肯定是成绩差,我们之所以"恐惧"差生,是因为很多孩子成绩差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导致的人格缺失,例如叛逆、偏激等。每个人都需要获得自我价值感,因为学习成绩差,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获得"歪曲的价值感",比如打架,叛逆等。这些,是我们恐惧的。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世界上几乎没有天生就坏的孩子,即使是那些十恶不赦的反社会人格的人,除了自身遗传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恶劣家庭背景导致的结果。每个人在内心的渴望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被看到,被尊重,所谓的坏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之所以"差",只是因为之前没有获得很好的引导而已,事实上,他们是很可能变"好"的。

有句话叫近墨者黑,但同样有句话叫近朱者赤。这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遇到好的朋友和环境影响之下,是绝对有可能改变的。

这个变化,就是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这个眼光,家长是可以引领孩子看到的。

另外,学习差不等于人品差,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因为管教方式不当,所以导致了成绩差的结果,而且因为心理力量支撑不够,当成绩下来之后,再想赶上就很难了,于是就破罐破摔,成了差生。但是学习差,和人品差,实际上是不能划等号的。至于到底是学习差还是人品差,家长也可以通过引领的方式启发孩子看到,而不是生硬的灌输给孩子。

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有能力分辨是非。这种相信,也源自对自己人品的自信。如果父母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那么孩子也一定不会差到哪去,他们也许会因为一时的好奇和人品不端的孩子玩到一起,但是很快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然后远离他们。如果所谓的差生不是人品差,只是学习成绩差,那就更没有什么可怕,家长甚至可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进步,当小伙伴的小老师,找方法看怎么能给对方讲解,帮助对方和自己一起良性发展,这样,对两个孩子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家长悲悯,孩子才会慈悲,家长公正,孩子才会平等。

家长对孩子报以尊重,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以更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信孩子是能听懂道理,明辨是非的人。实际上,家长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接纳孩子,相信孩子,这对孩子来说,就已经是最好的支持和让他们保持自律的基础了。在这个过程中,切忌不要妄下判断,以强行的禁止或喋喋不休的教导对待孩子,当孩子感觉到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如你所愿,成为一个逆反的"坏"孩子。

播下爱的种子,你会收获内心丰盈的孩子。播下信任的种子,你会收获人格自律的孩子。播下引领的种子,你会收获容易沟通的孩子。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同时,孩子也是检验一个父母水平的最好标尺。

做智慧父母,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这种影响,对孩子的发展终生受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父母水平的最好标尺

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