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悉心教导下取得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进步;而最难受的时候,常常是让那些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将成绩告诉家长。我总是为这些学生的遭遇担心不已,是不是被父母怒斥一顿,然后去恶补功课,或者冷漠孩子,让孩子从此告别他们喜欢的游戏、动画片,然后整天在案前埋头苦读……
在成绩公布后的一段日子,常会出观察到那些孩子上课会出现呆若木鸡的滞纳表情,行为便得小心翼翼,怕出错,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做。我想,家长们一定有对孩子进行了善意的“挽救成绩”的行动了吧!对此,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爱为前提的教育,其出发点还是为了孩子,怎样让我们的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更乐于接受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在学校的另一个班里曾出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习成绩本来不错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由于大意几道大题没有答,结果造成了不及格的分数,孩子的家长知道成绩后,没有正确地分析原因,而是采取了粗暴的态度,达到让孩子认识到考试不及格的严重性的目的,严重的挫伤了那孩子的自尊心,本来小孩子对自身评价的能力就很弱,简单的粗暴态度让那个孩子感到很自卑。从此,那个孩子变得孤言寡语,几乎得了自闭症,学习成绩也由上等生滑落到了倒数第几名,一个可能成才的孩子就这样枯萎了。在家长们眼中,高分数就等于好孩子,分数真的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吗?
怎样才能改变家长们的这种观念啊,正巧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听朋友聊天说起一个叫坤坤的五年级小学生,在考了不及格的时候,妈妈就横眉冷对,一张嘴就是不争气的怎么怎么样,还让他不停的作家务;而考了100分后,情况就不相同了,先是一个响亮地吻,然后使劲的夸,还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什么家务活也不用做了。这让孩子发出感叹:妈妈,你是爱我还是爱分数。
这正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我们该爱孩子而不是分数。就像心理学上那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孩子天真纯洁,本来应该专注的迈好脚下的步子。但是家长患得患失的心态让孩子精神分散,可能会像瓦伦达最后一次走钢丝一样,输给自己。正像文章中说得那样,我们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而应该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孩子的成长,永远比分数更重要。
带着这个想法,在学生的期末成绩出来之后,我想做一个大胆的实验: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考出的真实成绩,公布时变成他们理想中的成绩。为此,我还向抓教学的主任进行了请示沟通,教导主任很支持我的计划,而且她也想做一个这方面的研究。我认真地将孩子的真实成绩记录,并在家长通知单上都写上了孩子理想中的成绩。还让孩子在暑假里坚持记日记,开学后好了解学生的情况。
我想孩子一定能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但是不敢确定这种办法对孩子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不是真的能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让孩子轻松、快乐的成长。
开学后,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孩子们的日记本,有的孩子写道:“这次考试的成绩进步很大,爸爸同意让我去参加游泳训练班了,我真高兴,其实爸爸没有那么残酷,他不许我干这干那,也是为了让我的学习成绩好一些,将来上大学,它是为我好的,我也要更加努力学习,其实取得好成绩也没有那么难。”还有的孩子写道:“期末的成绩我进步了这么多,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想如果我在多努力一点的话,我还可以有更大的进步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更高兴了。”孩子们纷纷写出了他们骄傲的心情,以及希望再努力一些的决心。
不知道他们的这种驱动力能够持续多久,我继续认真地观察着每个孩子。我发现班上的学习风气比从前浓了,那些缺少自信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的同学,也变得敢在班里一展身手了……总之,孩子们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学习兴趣高了。学生的这些变化都让我觉得无比兴奋,每个孩子都得到肯定,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对自己有了较高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干什么都有精神。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的各种活动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孩子们的真实成绩,也比从前真正的有了进步,看着学生可喜的变化,我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家长会,将我的计划,前前后后都告诉了家长。家长们纷纷表示,从此以后,对孩子也鼓励为主,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考虑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快乐的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造成了孩子做任何事情,总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太在乎家长的评价,太在乎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恰恰忽略了成长本身的快乐体验。以至于他们的大脑成天被这些期望塞得满满的,身体被压得气喘吁吁的,在这样的重荷下,能把事情做好吗?结果他们总是偏离预定的轨道,离成功越来越远!
请记住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