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独立是每个父母的愿望,那么独立只要三句话就能做到吗?是的。而且这三句话非常简单。
第一句:孩子,让我看看你!
这里的看不是看孩子的眼睛眉毛,而是看孩子的情绪。怎么理解呢?我就以接孩子放学这件事为例来说明。孩子离开我们在学校呆了一天,作为家长我们非常想知道孩子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所以一接到孩子,我们就赶紧问:“宝宝今天在学校都做了什么啊?”我们满怀着期待,但孩子往往给我们泼凉水:嗯~不记得了。或者应付我们“晚餐吃了2个馒头”,但回到家,也许就变成1个馒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管人记忆的海马组织虽然1岁开始发育,但到2岁多才能逐渐形成情景记忆,也就是记住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记忆正处在发展,所以记不住发生过的事是很正常的。
当然,如果孩子只是记不住幼儿园晚餐吃了什么,家长还能比较淡定,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就不能淡定了,一定会反复追问:“到底是自己摔的还是别人推的?”“是他先打你的还是你先打他的?”“你吃饱了吗?没吃饱怎么不和老师说呢?”一方面我们心急如焚,但另一方面孩子又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急得我们去找老师,可老师也不能每分每秒关注到孩子的每一个细节,这样一来谁也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到底怎么了”,因为担心,我们干脆教孩子“你下次见到那个打人的孩子就跑”“他打你你就打回去”或者找老师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管好其他孩子。
但这是培养孩子独立的方法吗?不是。培养孩子独立,是要培养他们积极面对问题、自己想办法处理的能力,而请老师看好欺负人的孩子是在给孩子画好保护圈,这是不现实的也不能长久,而教孩子打回去,也是替孩子在解决问题,如果下次孩子遇到没教过的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从另一个方面讲,被打的孩子感受也许没有那么糟,也许两个孩子是好朋友,摔跤只是正常打闹中的小意外,事情过去了孩子也不把它当回事,而我们家长却把它当回事,强行参与进去可能就破坏了孩子间的友谊,最重要的是,家长的过度参与,让孩子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变化,孩子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在幼儿园好好玩耍,而是要搜集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在幼儿园如何被人欺负,因为只有这样,放学时才有丰富的素材来给家长交差。家长的这种做法,就完全违背了我们让孩子上学,培养独立性的本意。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虽然孩子的外显记忆也就是能意识到的记忆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孩子的内隐记忆也就是意识不到的记忆从出生起就发挥作用。如果真正经历了痛苦的事情,孩子的内隐记忆会让他的表现和平常不一样,比如无缘由的情绪低落,做噩梦等。这时候我们就知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的重点不是放在问你经历了什么,因为一方面孩子真的说不清楚,另一方面,回忆的过程只能是让孩子重新经历一次不愉快的事。而应该去看他的情绪:也就是第一句话:孩子,让我看看你。“可能是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你害怕了,来让我抱抱你。在爸爸妈妈怀里你是安全的。想哭就哭,没关系的。”孩子只有在安全的港湾里,才能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发泄出去。
第二句:“孩子,接下来你想怎么做?”
情绪发泄完了,事情就解决了一半,接下来的一半该怎么做?这时候要送上第二句话:“孩子,接下来你想怎么做?”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他,因为这是他的生活,他才是主角,我们要做的仅仅是鼓励他勇敢地登上自己的人生舞台。
从大脑的进化来说,也需要家长这样做。看看我们的大脑,越往上能力越高级。最下边的是脑干,被称为“爬虫类脑”,它的功能是控制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比如呼吸心跳;再上一层是边缘系统,被称为“古哺乳动物脑”,控制着情绪;最上一层是灵长类哺乳动物才进化出来的新皮层,也被称为“理性脑”,人类之所以能进化出这样的大脑结构,是因为人类有高级的认知功能。所以我们培养孩子,不只是让他们停留在吃喝拉撒和情绪的体验中,更应该锻炼他们使用“理性脑”。
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父母效能训练里面就提出了一些建议:
1、让孩子先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也许孩子想出的办法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等下次我发现对方要生气,还没打我的时候,我先和他说对不起,这样他就不生气了。是不是比“他打你你就跑,或者他打你你就打回去要强呢?”
2、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出办法,不要着急,给孩子一点时间,“不用马上就一定要想出办法,好办法都需要花时间才能得到”;
3、之前我们习惯了直接给孩子答案,孩子也习惯了这种方式,这时我们不能一下子把他们推出去,而是应该给他们一些建议,但是,给完之后一定提醒孩子:这只是我们的建议,最终还需要你自己来决定怎么做。既尊重孩子解决问题的权力,又提醒孩子:独立,需要你自己去面对。
孩子第二天可能还是哭哭啼啼回来,上面的话不起作用?没关系,继续重复“孩子,你看上去有点难过,来到爸爸妈妈怀里来。”等孩子情绪稳定了,我们再鼓励他继续想办法“好办法不是一天就能想到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和同学闹矛盾,我们也会难过,不过后来我们都想出办法了。”成长,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三句:“孩子你解决了问题!”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终于有一天孩子带着笑声回家。我们这时候就可以推测孩子一定解决了问题。这时候如果孩子不说,不要反复追问,毕竟我们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第三句话上:“孩子,你今天看起来很高兴,看来你解决了问题,长大了,爸爸妈妈也很高兴!”孩子悲伤的时候我们共情他,孩子高兴的时候,我们也要和他一起高兴,不要吝惜我们的鼓励。而且我们要反复练习如何鼓励孩子,因为孩子一旦自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他会勇敢地迎接接下来出现的其他问题。
回顾一下这三句话:
第一句话:孩子,让我看看你,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我们先去看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感受,共情他的喜悦与悲伤,允许他表达各种情绪。当孩子在我们这个港湾里平静了之后,他自然会生发出力量去面对自己的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要努力推他一把,也就是第二句话:孩子,接下来你想怎么做?孩子当下如果没有想法,不要着急,给他时间,毕竟好办法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孩子有了想法,不要评论,鼓励孩子去尝试。如果有些办法实在不可行,可以给出建议,但一定尊重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当孩子带着解决完问题的笑脸回到我们身边时,不要吝惜你的第三句话:“孩子,我看到你做到了!”鼓励,反复鼓励,因为孩子将来遇到各种问题还需要你持续的支持。
这三句话在生活中到处可以使用,孩子和别人争抢玩具、孩子害怕独自去探索、孩子遇到问题就退缩等等,有了这三句话,我们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以及推动,从而生发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