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样做不发脾气的妈妈

作者:新概念育儿网 06-16阅读:1633次

朋友说她心里特别内疚。

孩子摔破手机屏幕,一生气就忍不住打了孩子。

下手有点重,到现在孩子手臂上还留着一条红痕。

孩子问她:可不可以用手机看两集动画片?

她答应了。

刚好,闺蜜发来信息。

闺蜜说:和老公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吵架了,在闹离婚。

她心一惊,安慰起闺蜜来,孩子的事情忘在了一边。孩子在一旁,刚开始还在好好等待,看妈妈一直在发语音,就有了情绪。

但是妈妈并没有看到他的失落和委屈。只顾着自己听语音,发语音。他在妈妈身上滚来滚去,试着提醒妈妈来关注自己。

而妈妈只是用力的推开他,还大声的说了他几句。结果孩子生气,猛的起身,头撞到妈妈的手,手机就滑落在地,捡起来一看,屏幕碎了。

当时她心里一下子就火了,忍不住数落孩子。就这样说着说着,心里一下子翻江倒海,演变为拿起衣架就往孩子身上打几下。

打了孩子以后,心里又极度的后悔,恨不得拿刀剁了自己的手。

她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她心平气和地解决孩子问题。

自己总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孩子变得有点的敏感,看她一拿东西就拿手挡在前面。

现在孩子才五岁,如果总是这样失控下去,担心给孩子留下心里阴影。

孩子不听话最容易导致妈妈情绪失控,妈妈情绪一失控就会做出一些对孩子成长极其不利的事情。事后妈妈又觉得极度的后悔。

说得通俗一点,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就算前面是一个火坑,也会直接往火坑里面跳,严重一点就是非跳不可。

被情绪操控的当时,妈妈根本没有办法多想。

就是觉得心里特别不顺,就要火山爆发,完全不会考虑代价。

一次情绪失控可能让孩子觉得妈妈不可冒犯,屡次情绪失控,孩子就容易失去安全感,间接失去对妈妈的信任。

看了很多情绪变糟导致人生变糟,人生变糟导致情绪更糟的已婚女士,最终结果是一身怨气,情绪和人生双双崩溃。

心理学有一个特别有深意的词“情绪智力”。

什么是情绪智力?说的是人把控自己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那妈妈和孩子相处,如何不发脾气,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呢?

就这4个字就够了:看、听、想、说。

在实际运用时顺序不能颠倒。

蒙氏教育之所以可以打破传统教育而独领风骚,关键在于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填鸭式教育。对儿童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尊重儿童。

所以科学育儿的关键是育儿者先看到孩子的本身,再去听到孩子的内心,然后才是妈妈表达自己。

孩子犯错或者是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先看看孩子。看是发现孩子成长的关键。如果我朋友在手机摔下的那一刻,不是关注手机,而是关注孩子。就会忍住去数落孩子。

孩子知道自己犯错,内心一定会恐慌、不知所措。莲子第一次摔坏东西,她看我的眼神特别胆怯,身体也特别紧张。一直不敢说话,默默看着我。

看着那样的她,我心里会特别的不是滋味。弱小可怜的样子,真的需要呵护。

一旦看到孩子的无能为力,接下来就是忍住数落听孩子怎么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不能强行的代替孩子去感受,要他自己把自己的感受慢慢的表达出来。

相信孩子这么做一定有因才会有这样的果。

莲子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在厨房,把米倒在炒锅里。等我发现的时,她抬头很呆萌的对我说:妈妈,我帮你做饭,你就不那么累了。

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特别的感动。慢慢的发现他并不是真的在调皮捣蛋,想帮助妈妈的心情太激烈,就好心办了坏事。

发现孩子是无心,我们又怎能去责备?

此时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件事发生前的几个小时,或前几天,有没有答应孩子,而自己没有做到的。失信于孩子,是教育孩子失败的开始。

联想事情的前因后果,有没有觉得生活压力大,没有休息好,夫妻情感出问题,工作不顺,然后把情绪迁怒给孩子。

有90%的妈妈发脾气从自己身上就能找出原因。别把孩子皮当成情绪失控的借口。

说是自身问题,先好好的给孩子道歉;是孩子问题,就好好的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这样做,你心里是怎样的感受,顺便告诉孩子你希望孩子怎样做,怎么做是正确的做法。

让孩子知道事情有原则和规矩。

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事情带来的结果。

摔坏了东西,下一次怎么做可以更好的保护东西。

妈妈记得冲动是魔鬼,情绪失控99%会后悔。

怒不可夺,喜不过予!妈妈和好妈妈的区别莫过如此。

愤怒时不对孩子过分的处罚,开心时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

针对孩子犯错,遵守一定的原则,保守一定的底线。不能因情绪的波动在处罚上过宽或者是过严。善于把控事情的来龙去脉,情感服从理智。

每一个在孩子犯错时发脾气的妈妈,讲话思路都非常的清晰,只是被情绪操控变得口无遮拦。

提高一下情绪智力,绝对是一个好妈妈。该忍忍,该放放,忍到哪里,放在哪里,把握一个度。

育儿时,看得到孩子和看不到孩子有明显的差别。只有看到了孩子的妈妈才会静下心去听,去感受,去理解。

而看不到孩子的妈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带着走。

奥雷柳斯说过:如果你对周转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借着感受的调整,可在任何时刻都振奋起来。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各是各”的意识,分清楚每件事的原因和责任。不能“数罪并罚”,更不能让孩子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

即使认为非常有必要批评和处罚孩子,也需事先克制一下。克制会让妈妈避免极端,变得从容、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