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我大大小小儿童时间管理课程的,有几万人了。
有的人,用过我的方法,说效果非常赞。
也有很多人,说我的课总讲些心理学,跟时间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必须有关系。那么多的案例都说明,亲子关系好的家庭,践行时间管理后效果非常好;而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就算给再多的时间管理方法,家里仍然硝烟不觉。可谓,此恨绵绵。
其实,我知道很多人对课程有着理想化的期待,恨不得理想的期待,恨不得我能从手机里面跳出来,跟大家一起,拿个大喇叭冲着孩子喊:“赶紧去,别拖拉!”然后孩子就神奇得从此告别拖拉磨蹭,变身快乐幸福并高效了。
这是神话,不是现实。
现实是,我不是神,我没有那个功力。
现实是,有一个人可能有这个本事。是谁?是你,孩子的父母。
当你学会了跟孩子相处的方式,学会了激发孩子时间管理的原动力,你去实践,你去跟孩子一起做。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你,孩子第一人老师的你,才能让孩子变身高效。
这就是心理学的效应,你不懂,往往资源就在你的身边,你给浪费了,糟蹋了,甚至破坏了。
每天早晨,你的家里是不是也经常上演火急火燎的一幕。妈妈们忙得团团转,急得团团转。可孩子呢,当没听见似的,该怎样磨蹭就怎么磨蹭。一看时间,晚了!然后,妈妈们就控制不住自己了,火冒金星大发雷霆,说教,唠叨,甚至一不做二不休——打!可是孩子要么很无辜得哭了,说:“妈妈我再也不敢了。“,要么依旧我行我素,爱谁谁,我就不改。
为什么孩子越催越慢?从心理学上而言,过多的催促孩子等于在否定孩子。这里,我不是说父母是故意的,但是,的的确确,往往我们催孩子的那些话(“来不及了,快起床”“赶紧洗脸刷牙去啊”“怎么还不去吃早饭”“有没有听见我说话)就是在暗示孩子“你自己做不好,必须我提醒你才行”。大家体味一下这句话“你自己做不好,必须我提醒你才行”,这样的方式你听了觉得心里舒服吗?同样的,孩子也是很难接受的,即便接受她也是心不甘情不愿。这人类心理的天然反应,不仅仅是你的孩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日常生活中,太多时候,我们自觉不自觉得在扮演“超限”父母的角色。
有没有这样一些场景: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看着卷面上大大的60分,你忍不住指着卷子质问孩子:“你看看你,你怎么还是这么马虎,你怎么又是这么点分儿啊!”
孩子低着头,脸上满是内疚的表情,而且特别真诚得说:”妈妈,我确实马虎了,我下次一定注意。“
你想,好吧,我不唠叨你,看你表现!
可是有一天,你下班回来,筋疲力尽,推开门,居然看见孩子作业没做,居然还躺着看电视呢,立马就控制不住情绪了,批评孩子说:你说你,考试分数那么低,你不好好学习,还有脸在这看电视。你怎么跟妈妈保证的?”然后越说越气,忍不住音量越来越高,最后变成了咆哮,从考试失利,到陈年烂谷子,接着又预测了孩子将来的成绩:”没救了,你就是一个没出息的孩子!“
孩子呢,这个时候对父母说教已经反感甚至讨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的心理从原来的内疚不安到反感讨厌再到无视麻木状态,最后被“逼急”了,当你再唠叨好好学习,好准备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可能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我就不好好考试,怎么了”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大家回忆一下,你和孩子因为学习成绩,有没有出现我刚刚描述的这样一种亲子沟通模式。
现在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回顾一次你最近跟孩子因为拖拉磨蹭发生矛盾的场景,反思到自己就是“超限效应”让孩子逆反的家长,在文末给我回复1.
你可能身在其中不觉得,但是如果你现在,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你默默看着我描述的这对母子,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时间过长过了、内容过多或教育方式单调重复等不良教育手段,就是会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让孩子讨厌上学习。有一种拖拉磨蹭的原因,就是对学习没兴趣而拖拉的时候。对这样的孩子,你天天唠叨,根本没用,你要避免再用超限效应的唠叨说教轰炸你的孩子。
在线下做体验式活动的时候,往往扮演孩子的家长,反馈说:”我觉得我很没用,我觉得我很无能,我甚至不明白我妈妈到底因为什么而生气。
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这是很多家庭的痛点。本来几十分钟能完成,经常一两小时还没做好,要熬到半夜。妈妈就会说:“天啊,我都说了多少遍了,做作业就做作业,你能不能专心点。”紧接着妈妈看看孩子的桌子,又觉得不顺眼,说:“你看你,桌上乱糟糟,又是书本,又是手机,还摆着玩具,你能不分心吗?赶紧收拾收拾。”孩子不高兴得撅起了嘴巴,妈妈觉得不甘心,又补了一句:“你认真点,别就知道玩,玩玩玩,能有什么出息?“孩子这会儿却更不耐烦了,做作业效率怎么可能高呢!
妈妈这些指令,一件又一件,絮絮叨叨,其实并没有很清楚的说明白到底要让孩子做什么。
聪明的,正确的做法是,明明白白告诉孩子:我们约定好了,写作业的时候,不喝水不玩手机,25分钟完成一个科目,然后我们休息。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我示范的指令中包含时间、任务和你对他的期待和信任,清晰明确,现实可行,这就是很好的运用了Smart原则。
试一试,你也许收获到一个效率更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