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教育启示,但别把它当作育儿宝典

作者:斑马亲子活动 06-20阅读:1584次

为自己争取命运自主权与尊严。

——电影《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几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父女两代人,为了梦想而努力,有多少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摔跤吧!爸爸》教育启示,但别把它当作育儿宝典

影片中的马哈维亚(阿米尔·汗饰)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梦想就是世界冠军。因为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他都与金牌无缘。从那以后,马哈维亚的梦想就变成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

谁知天意弄人,妻子一连生下四个闺女!

《摔跤吧!爸爸》教育启示,但别把它当作育儿宝典

女儿们一天天长大,马哈维亚也一天天心灰意冷。突然有一天,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你看看!你看看!你女儿把我俩宝贝儿子打成了啥样儿!

不成想,马哈维亚看着闺女们痛扁两个滋事男孩的一招一式,心里那叫一个乐呀!——天无绝人之路,他发现女儿们继承了自己的强大基因,简直是天生的摔跤手!

马哈维亚也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想着要得世界冠军,却忘了,其实谁都可以得冠军——言下之意,没有儿子,女儿不也一样吗?

无论是男孩拿到,还是女孩拿到,金牌就是金牌!

但在印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女孩子成为摔跤手的记录。在他们眼里,女孩子是没有地位的存在,只能在家洗衣做饭看孩子。

爸爸辛格坚持自己的信念,对两个闺女进行魔鬼训练,直到他的大女儿在一场场的比赛中打败了所有男孩,并最终赢得了印度全国摔跤比赛,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

《摔跤吧!爸爸》教育启示,但别把它当作育儿宝典

获得全国冠军的大女儿成功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学习,但渐渐骄傲自满的她,遗弃了爸爸辛格的信念,接连输了很多场比赛。

幸运的是爸爸辛格没有放弃她,一直支持教导她从挫折中走出,直至国际摔跤赛。

爸爸辛格对她说,“你要做的,就是让人们记住你。如果你拿到了银牌,你很快就会被忘记。只有成为冠军,才能是榜样。而榜样,永远不会被遗忘。”

正面迎战吧,这正是你生来的目的!

《摔跤吧!爸爸》教育启示,但别把它当作育儿宝典

《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启示

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长,爸爸妈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有意识地去培养。

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这代表他能比其他人更容易掌握这项技能。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因此收获更多的自信,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进一步帮助他习得这项技能。

需要适当的指导

可能很多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困惑:“干涉”和“引导”,尺度应该怎么把握?

但父亲的干涉是有度的,而不是专制的“你只能听我的”。电影中父亲对女儿的训练有一个期限,就一年。在这一年里,她得无条件听从父亲。但一年后,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后来,女儿不仅爱上了摔跤,还把摔跤视为自己的事业,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而拼搏。这样,电影中的父亲也完成从“父母领进门”到“修行靠个人”的过渡。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

其实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做“罗森塔尔效应”,当父母或教育者们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在各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

反之,生活中,如果爸妈们总在无意中给孩子泼冷水,考试没考好,或者事情没做好,就怀疑孩子的能力,不相信他,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自我怀疑。

帮助孩子坚定目标,发现自我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而教育恰恰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家长要努力地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缺陷、领略自我的优势,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锁定奋斗目标。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和优点,给予孩子正确的方向和鼓励,指引孩子向目标不断奋斗。

但是,别全把《摔跤吧!爸爸》当育儿宝典!

在练琴挨打练琴挨打的循环反复中度过童年的孩子数不胜数,把毕生力气都用在逼孩子练琴上的父母也是前仆后继,但最终功成名就的,也不过郎朗一个。

绝大多数没能成为郎朗的那些孩子们,几乎都已经被父母“不成功就成仁”的决绝给毁掉了。

这些尚未成功就倒在荆棘路上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被父母严苛以待,在本该得到爱的年纪,却过早地承担了超负荷的压力,最后往往不堪一击。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更没有任何一种冷酷手段、魔鬼训练能生生逼出一个天才来。

影片中扮演爸爸的阿米尔·汗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自己并不相信棍棒教育,“马哈维尔可以逼一个人学摔跤,但是没办法逼出一个摔跤冠军来,如果女儿们没有摔跤潜质,骨子里不热爱摔跤,她们永远也练不成冠军。”

《摔跤吧!爸爸》教育启示,但别把它当作育儿宝典

可是绝大多数把冷酷教育当作宝典的狼爸虎妈,都不能客观地看待这个事实。因为他们强行让孩子背负上的,并不是孩子的梦想,而是他们自己未竟的心愿。

现实总是如此残酷而悲伤。父母们乐此不彼地在虐娃路上奋勇直前,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却堂而皇之地生生绑架了孩子的人生。

有很多人指出,片名之所以叫《摔跤吧!爸爸》,而不是《摔跤吧!女儿》,意味着这本身就是一个神化爸爸的故事,真正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人其实是爸爸,而非女儿。

《摔跤吧!爸爸》当作一部励志好片来看,在电影院里燃一下就好了,在一个文化语境完全不同的社会里,千万别把它奉作自己的育儿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