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妈生弟弟, 不要你了”这句话, 毁了一个家庭

作者:辣妈育儿吧 06-24阅读:3732次

话有的该说就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有时候话说多了,有时候伤害的不仅是心,还会破坏原本幸福的东西。今天就来说说这一件事情,就因为邻居的一句话,毁坏了一个家庭。

中国,有一个乐子:捉弄小孩子,大人都喜欢逗小孩,但是“逗”和“捉弄”是两个概念。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而那种纯粹以自己取乐为目的,就会伤害还子,这会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阴影。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来,但会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有时大人问孩子:你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只能选一个哦~有时妈妈让孩子叫客人“姐姐”,客人一定要孩子叫“奶奶”,孩子不知所措。还有时候,街上遇见一阿姨,阿姨逗孩子说“把你的超人送给阿姨吧",吓得孩子躲起来,阿姨说孩子“真是个小气鬼”。再有时候,同学聚会带上孩子,有个大人将烟纸揉成一团跟孩子说里面有糖,让孩子说“爸爸是流氓”就给孩子吃,当孩子照说后全桌哄堂大笑。这些情况对大家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吧,我们经常被会遇到这种情况。惹哭了之后,还会有人说:“我喜欢你小孩才逗他呢,其他人我还不逗!”碰到这样的人,只能微微一笑之。还能怎么办。

这件事是这样的。她的邻居刚生了二胎男孩2个多月,大宝是个女孩才7岁,一天,妈妈上厕所,让姐姐帮忙看着弟弟。没多久,妈妈突然听到窗外“轰”的一声,出来一看:原来是姐姐将弟弟从8楼丢了下去,弟弟当场没有了生命迹象。后来找到导致悲剧的导火索,原来早上邻居大妈对姐姐说了一句无心的话:“妈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其实大妈说当时也没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好玩。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们面对大人的话,无法辨明是玩笑话呢,还是真实的呢?所以这样的捉弄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有时候,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事情,后悔都来不及,孩子是需要保护的。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兴趣的事爱做,没兴趣的事不爱做。很多家长眼睛只盯着成绩,不但没有着力培育兴趣,还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兴趣。

这种事情孩子或多或少情绪上会受到影响。但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的。但最可悲的是,在亲戚朋友“逗”孩子“逗”得嚎啕大哭时,还训斥孩子“一点玩笑都开不了,这么一点点事就哭”。作为父母,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所谓“熊亲戚”所说的话对孩子可能带来多大的影响,也觉得这样“开玩笑”是无所谓的。而且这也是多数中国家庭缺乏的一点,缺少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爱的表达,以“含蓄”为借口,拒绝情感层面的交流。如果父母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甚至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这样的信息,只是因为“好玩儿”、那么最终导致的可能是依恋关系的扭曲,“逗”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伤心。做父母这时候唯一能做的是摆明态度,不要碍于情面而当面任由那些低级趣味的人来蹂躏你的孩子。孩子不是什么玩物、动物或玩具。在面对亲戚朋友或熟人故意捉弄孩子时,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戏弄,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

我们常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他会怎么想呢?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孩子的心理其实和大人是相似的,基本心理反应已经和大人一样了。都是喜欢鼓励,讨厌批评;成功则喜,失败则不爽;被尊重则欣然,被鄙视则恼怒;自由自在就舒服,被限制则烦恼;喜欢顺利,不喜欢挫折;心里烦躁则容易发火......只不过大人经过训练或磨练,能够克制或忍耐,或者可以有更高的境界罢了,但是其基本反映机制是几乎完全一样的。所以,如果你想读懂孩子,就先想想如果是自己,是否也会这样。

无论是谁,如果他们在戏弄孩子时,父母一定要及时阻止,当孩子受到这类伤害时,父母一定要站出来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而是跟孩子说“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难过了是不是?”一方面让孩子知道大家并没有恶意,另一方面还顺便告诉别人,孩子不喜欢这样的逗弄方式,识趣的大人一定会及时转移话题。开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事后再跟亲友沟通。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还小,心里是脆弱是的,心里很干净,很纯洁,她们心里容不下不好的事情,接受不了。所以,我们大人,应该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随心所欲的伤害孩子。最后,小编想说,希望每一位家长可以学好教育方面的事情,希望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长。如果大家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话,就请关注我吧,在这里,每天都会有关于育儿的知识和故事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