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语迟”、“大器晚成”的观点早已过时,有的妈妈一听到“某某的孩子才8个月就会说话了”之类的话,而自己的孩子还不会说话的的话,顿时就担忧了起来。
“其实孩子说话的早晚跟家庭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不少家庭和妈妈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所以才导致孩子吃吃不能开口说话”。西南儿童医院发育科主任孟青讲道,对此她还例举里一些家庭宝宝语言发育期间的常见误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认为宝宝听不懂
一些妈妈觉得刚出生的宝宝听不懂自己说话,便不怎么和宝宝说话,觉得说了也没有用。其实这样不对。刚出生的宝宝,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
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孩子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妈妈”的意思了。因此在宝宝语言发育期,要多和他说话,而且是重复地说。
二:过分满足造成宝宝语言滞后
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就满足了需求,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爸爸妈妈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你可以做此尝试,当宝宝把自己喝水的想法落实到语言上,变成“水”字时,仅仅这一个字,就会让他欢欣鼓舞。
三:过多使用叠词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
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来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
快到2岁时,孩子会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简单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宝宝用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却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宝宝语言发展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爸爸妈妈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当宝宝伸出双手说,“妈妈抱抱。”妈妈就应该给宝宝一个热情的拥抱,并说,“妈妈来抱宝宝了。”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尽量缩短宝宝叠词或者儿话使用的时间。
四:模仿宝宝的可笑发音造成错误暗示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
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等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孩子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是因为宝宝的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如果父母将错就错学习宝宝的可笑发音,那么宝宝就会得到错误暗示,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这种错误的发音可能会因此很长时间难以改变。
爸爸妈妈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
五: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统一语言教他们正确发音。
其实孩子是可以同时掌握多种语言的, 家有多种语言对于语言发育完善的孩子来说会更加有利智力和表达能力,但在宝宝的学语期,语言的环境太复杂却是孩子学习说话的巨大阻碍。因此,在早期,尽量保持家庭语言环境的单一,对孩子来说更容易学会讲话。
当然孟主任也提醒广大家长,虽然现在医院接诊的患儿中,不少是因为家长的教导方式不对,但也有一部分确实是由于孩子自身存在发育障碍的问题,比如生理问题和智力问题。而这些情况的话,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确定原因,尽早进行干预,这样才不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